2025-09-09 09:40:12
来源: 无
昨天,一则来自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中心小学东祝校区的开学新闻悄然打动了我。学校迎来了一年级新生——他们来自12个省\直辖市,属于多个民族。没有鼓乐喧天,没有红毯铺地,迎接他们的,是老师手心里一张张写着姓名的贴纸。当贴纸贴在孩子胸前时,他们从此拥有了一个崭新的身份——小学生。六年级“小导游”牵起他们的手,穿过民族文化长廊,用清晰又稚嫩的声音,把墙上的符号讲成听得懂的故事,在孩子们心田播下了“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当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握着画笔,共同把五星红旗、天安门、蒙古包、葡萄藤等元素涂进十米长卷,并站在自己涂抹的画卷前,高举小拳头宣誓时,那一张张小脸上闪烁的光,正是东祝老师“用心”的映照。
“用心”,究竟在哪里?
“用心”,是将宏大命题转化为温暖细节。通常,爱国主义教育容易流于高空宣讲,而东祝校区却巧妙将其化作一张姓名贴——先让孩子寻找“我是谁”,再寻找“我们是谁”。当老师亲手把名字贴在孩子的胸前,那一刻孩子得到的确认是:我被看见,我也被期待。
“用心”,是将高光舞台转换为同心频道。六年级学姐担任“小导游”,不是才艺表演,而是把民族故事讲成七岁耳朵能听懂的频道。这时,民族符号不再只是墙上的图案,而是孩子小手可触的鲜活图画。
“用心”,是将庄严誓词转化为天真涂鸦。画布上的五星红旗、天安门、蒙古包与葡萄藤,都由孩子亲手涂色。颜色或许不准、形状或许稚拙,却彰显了教育最珍贵的“主体性”——爱国情感若由成人代劳,孩子便始终是观众;由孩子亲手描绘,才能将真心融入笔尖。
东祝校区的做法给了我们启示:“用心”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可测量的距离,单位是“厘米”——它跟孩子的指尖、睫毛、心跳只有厘米之远。在教育资源有限、学生流动性大、家长难以全心配合的现实中,在成人世界习惯于用口号、PPT、展板、打卡完成德育KPI的背景下,学校仍可以用厘米级的精心设计,将国家、民族、身份这些宏大概念,转化为成孩子可感可知的具体存在。一张姓名贴,是对身份的确认;一次牵手,是同心频道的建立;一幅亲手涂鸦,是主体性的唤醒——这一切,都在七岁孩童的心灵中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种子。
当学校把教育做到厘米级的细腻,孩子自会回报以毫米级的真切反应:一次脸红、一次踮脚、一次心跳加快,都是情感账户中悄悄存入的爱国储备。
用心到厘米,教育方有千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