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视觉   正文

台湾义勇队的“酒坊巷”往事

2025-09-09 20:07:20

来源: 无

作者:

“台湾的一切革命者都认清楚这一点:台湾的革命,和祖国的抗战有着极密切的关连,祖国抗战而胜,台湾革命离成功的路,就要短一点,因此,参加祖国抗战,就是台湾革命的最初步的工作……”这是1939年2月27日,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在《台湾义勇队之组织及其工作》一文中写下的话。在文章发表的一个多月前,1939年1月,李友邦从福建省崇安县(现武夷山市)带着第一批台胞30余人抵达金华,其中包括6名儿童。1939年2月22日,台湾义勇队在金华酒坊巷84号(原18号)成立,并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台湾义勇队和台湾少年团驻地旧址


1939年3月,台湾义勇队在此开设医疗所,为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后扩充为医院。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台湾义勇队旧址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敌的集体记忆,2006年,台湾义勇队旧址经修缮后,作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正式开放。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80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成为全国唯一入选该名录的涉台遗址。


台湾义勇队为何在金华成立?又为何选址酒坊巷?在金华市台办原主任金振林看来,这与当时金华在浙江的地位分不开。



文化名巷的抗战基因


酒坊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古时称“桐齐坊”。1937年底杭州沦陷后,金华成为东南抗战文化中心,大批来自沦陷区的文化机关、进步文化人士、青年学生在此汇聚。纷飞战火中,616米长的酒坊巷,成为东南战场宣传运动的中枢,《浙江潮》《台湾先锋》等20余种报刊在此出版发行……酒坊巷成为当时著名的抗战名巷。


1938年2月24日,《浙江潮》在金华创刊,编辑部设在酒坊巷34号。这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抗日救亡进步刊物,严北溟任主编。

浙江潮》旧址

1938年10月31日,《浙江潮》第34期上发表了李友邦撰写的《对敌工作与中国抗战》一文。


同年6月5日,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于酒坊巷召开成立大会,会址设在金华默相坊8号。


1940年4月,台湾义勇队在酒坊巷创办了抗日救亡刊物《台湾先锋》月刊。

《台湾先锋》杂志


酒坊巷121号是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浙江科学教育先驱胡步蟾故居。胡步蟾之子、84岁的胡丰至今仍在收集整理酒坊巷的往事,并编纂成册。

胡丰手持酒坊巷相关书籍



“酒坊巷曾住过许多有威望的医生、律师、教师,都是有思想、有文化的爱国人士。”胡丰认为,台湾义勇队选择驻扎酒坊巷,正因这里汇聚了一批有识之士。金华八婺女中(现金华四中)创始人,著名律师金品黄也是胡丰的邻居。1925年,因见中学不招女生、小学女生毕业后升学无门,他联合地方有识之士创办八婺联合县立女中,突破了当时重男轻女的教育局限,开启了金华女子教育的新篇章。


台湾医院服务抗战后方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所在的酒坊巷84号(原18号),占地190余平方米,内有天井和花园,约建于1910年。它最早的主人是金华商绅金竹溪——“金震东钻石印刷局”老板。1945年抗战胜利后,金竹溪的夫人将房屋售予东阳人徐芳,随后迁居杭州。


1994年9月初,文物收藏爱好者陈启加在酒坊巷寻访住处时,被18号(现84号)的建筑风格和通透结构吸引。“当时只觉得门头保留完好,我喜爱古老街区,便与房主徐芳女士长谈了一番。”徐芳和他谈了不少往事,特别对房子曾经当过医院印象深刻。不久,陈启加接手了这幢房子。



“徐芳老太太生前告诉我,抱在怀里的幼儿、年迈的老人都会赶来看病,就连有身份的人也会坐黄包车前来,大家无不赞叹台湾医生的医术和医德。”


蒋慧兰是纪念馆第一任讲解员,她曾接待过住在附近的邵瑞裕、余慧华夫妇。邵瑞裕告诉她,幼年曾在台湾医院治好红眼病,用了几次药便痊愈,效果很好。

蒋慧兰(中)


家住旌孝街的邵梓曾在采访中提到,母亲金河妹长期患胃病。1939年初,他陪同母亲前往台湾医院求诊。医生耐心细致地为母亲诊治开药,邵梓的母亲经三次诊治后胃痛渐消,饮食恢复正常,直到离世,胃病都没有复发。

酒坊巷台湾医院旧照

随着台湾义勇队规模扩大,1940年7月,诊疗所发展成为第一台湾医院,医院设内科、外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齿科、痔疮科等11个科目,不仅救治前线伤员,还为百姓提供免费诊疗、义务接种疫苗,并向贫苦患者送医送药。同时设立了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声名远播。


纪念馆里的血脉深情


2004年,陈启加还是酒坊巷84号的主人。2月22日上午,酒坊巷84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台湾义勇队少年团老团员一行。“他们一行5人,是跨越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回到金华。他们回忆了小时候抗战的事,非常激动开心,很打动我。”陈启加作为屋子的主人接待了他们,并合影留念。

陈启加(左)与来访的台湾少年团成员合影


同年,原计划入住的陈启加发现老房漏水严重、门墙倾斜、缺乏排水设施,已不适宜居住。他决定先申请加固修缮。施工期间,金华市政府提出收购房屋,用于整体保护并建立台湾义勇队纪念馆。考虑到其历史价值,他毫不犹豫同意了收购。2005年秋,房屋正式移交市政府。2006年,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


纪念馆开馆盛况

陈启加被聘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顾问


2006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马英九题词  


开馆20年来,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40万人次。莅馆参观、交流、考察、凭吊、瞻仰、缅怀的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幼儿;既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外宾,也有来自台湾省各界的几万名同胞。



蒋慧兰仍清楚记得在一个深夜接到越洋电话,来电者的名字已经忘了,他的父亲曾是台湾医院的医生,其身影就在墙上的老照片中。“后来,他亲自来馆参观,面对这些档案感慨万千。”她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所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壮烈的抗战史诗,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金燕晓 叶晨慧 陈业 黄杨 楼冀阳 钟路 文/摄/视频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