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社区   正文

你有多久没去大卖场了?

2025-09-09 21:42:41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方令航 文/ 摄

“以前隔三岔五会去逛一趟大超市,收银台要排好长的队,现在走进去冷冷清清,连导购员都比以前少了。”家住市区欧景名城的市民李女士感叹,自己已经有数月没去大型商超了。这种冷清并非个例,记者走访发现,随着代购兴起、新兴消费业态冲击,市区传统大型卖场商超正面临客流减少、利润下滑的挑战,曾经热闹的购物场景逐渐淡出视野。

零售业态迭代加快

在市区某医院工作的王琳,手机里加入了好几个社区代购群、生鲜团购群。“去年邻居拉我进群后,就很少在本地商超消费了。”她告诉记者,代购群团购群服务更贴近价格也优惠,平常的蔬菜水果等高频日常消费商品一应俱全,还支持退货等。“我的工作节奏相对较快,所以逛街的时间少一些,这种社区团购完全可以用工余的碎片化时间完成,或者晚上看一下团购菜单也能完成第二天的消费,虽然品种没有商超那么多选择,但完全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加上电商网购一些可以囤积的日用品,基本上家门口的大卖场也就去得不多了。”
   记者了解到,类似社区团购、代购店已形成规模。以记者所在的小区团购群为例,日均订单量超50单。“30-45岁的女性顾客是主力,她们以前常去大型商超买进口零食、优质生鲜,现在基本被代购店分流了。”小区门口超市业主透露,已有不少住户从“尝鲜购买”变成“定期复购”,而他的实体小超市也成为社区团购、代购的一个服务点,从中拿到相应佣金。
   除了代购店,零食折扣店近年来的密集布局也让传统大型卖场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在市区的商业街区,聚集了多家零食折扣店。“同样一款薯片,商超卖6.8元,折扣店促销时只要3.9元,还有会员折扣。”市民张女士说,自己购买零食、饮料基本依赖零食折扣店:“除非时节采购需要,现在很少会去大型商超。”

把握转型升级契机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让传统卖场“水土不服”。记者走访市区一些大型卖场超市发现,近两年客流每况愈下,很多卖场都是顾客寥寥无几,甚至连卖场出入口的黄金铺面也闲置待租。“以前周末超市里人挤人,日营业额能到几十万元,现在连一半都不到。”市区江南某大型超市负责人陈先生坦言,现在卖场周末客流甚至还赶不上以前的平常客流。生鲜区是大型卖场唯一还能留住人的地方,比起社区菜场和生鲜便利店,其价格也有优势,但顾客就是越来越少。记者在市区宾虹路某超市看到,这里的冬瓜每斤只售0.38元,后腿肉每斤只售8.6元,但进场绕一圈就要十多分钟,卖场里依旧缺少人气。

传统大型卖场陷入“静悄悄”的困境,不只是市民的喜新厌旧,记者采访发现,供应链效率低、商品同质化严重也是问题。“我们的生鲜大多从批发市场进货,成本降不下来,新鲜度也打折扣。”陈先生说,也曾尝试引进进口商品,但因金华市面消费量小、保质期短,最终只能下架。而山姆、胖东来依托规模化采购和精准选品,能持续提供差异化商品,这正是传统卖场越来越难以维系的原因。

   此外,卖场布局落后、服务模式陈旧也让传统卖场逐渐失去吸引力。“代购群主会在群里分享新品、拍配料表,还能送货上门,大超市还需按照设定路线绕弯,更别说申请退货秒退款了。”市民王女士说,自己习惯社区代购后就很难再回到超市采购的消费环境了。
不过困境中也有转型的机会。在市区江南一家老牌超市近期通过调整商品结构、升级服务,重新赢回了部分顾客。“我们减少了同质化的零食、日用品,增加了入场口,加大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出样率。”婺城新区某大超市,近期宣布闭店调改,负责人介绍将学习胖东来的经营模式,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面对市场竞争,提供实体卖场更好的服务体验。

随着市民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市区大型卖场要摆脱“静悄悄”的现状,关键在于找准差异化定位。业内人士指出:“不必盲目模仿外地成功的超市,而是要深耕本地市场,比如聚焦乡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民生商品;或是挖掘本地特色,把特色农产品融入商品体系。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对接消费者需求,才能在多元化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