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20:01:27
来源: 无
金华市教育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在《行风热线》《金华教育》推出“新学年 新发展”2025书记、校长访谈特别节目,邀请全市10所学校的书记、校长走进直播间互动交流,并通过FM104.4及“浙中教育”视频号全程直播,欢迎持续关注后续精彩内容。
今日上线学校: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上线嘉宾: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施彦文
主播:龚望
问:新学年开始,浙师大附小与浙师大之间合作有什么新的举措?
答:理念转变:新学年咱们要把“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心理上概念上变成“浙江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强化与浙师大的紧密联系,打破此前“挂靠”式合作局限。
合作范围拓展:此前合作仅聚焦教师梯队培养,新学年转为“教师+学生”双轨推进。一方面延续“一特一博”模式,即学科教师配备特级教师(负责课堂实践)+博士(负责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重点联合浙师大计算机学院、信息光学研究院、数学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等二级学院。
学生培养重点:依托浙师大硕士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资源,真正把高校资源“落地”到小学课堂和课后服务里,针对性培养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重点发展轮滑、健美操、C++编程、无人机、机器人等特色项目,推动合作向深层次、多维度发展。
问:对校本课程有什么更好的建设构思?
答:新学年做校本课程,核心就一个——“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真正提升能力”,不是只盯着分数看。
目前学校有一套“主动生长课程”,核心理念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很重要,个个了不起”。意思是不管孩子成绩怎么样、有啥特长,都能在课程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语文、数学这些基础课,还是轮滑、编程这些特色课,都得认真对待;最后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我在这里会被看见、会成长、我能行、我很重要”。
具体规划为小学6年安排12次“递进式、升华式”活动(每学期1次)。与此同时,邀请师大的教授来帮助优化课程体系,比如外语学院的老师会帮助设计“口语交际课”,让孩子敢说、会说英语;职技学院的老师会带孩子做手工、学简单的劳动技能,真正让校本课程成为孩子“主动生长”的助力,而不是负担。
问: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新样态下的教学改革浙师大附小有哪些特色?
答:我们要打破传统评价模式,摒弃“教师主导、分数定优劣”的“一支笔评价”,对此,浙师大附小自2023年起推行“5+1递进式全景式综合评价改革”,新学年我们要做得更细、更实。
“5”分别对应“德馨少年、智睿少年、体健少年、美雅少年、劳朴少年”,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为“进步少年”,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努力过程,倡导“不比天赋比努力,不比起步比进步”。
还有多元评价,把“评价圈”扩大,评价参与方包括同伴、学生自己、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学校管理层、家长等。家长每月可填一张“学生表现申请表”,老师会根据申请表给孩子发“博雅卡”——不同颜色的卡对应不同的评价维度,孩子攒够一定数量的卡,还能换“校级荣誉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新学年计划纳入保洁阿姨与门卫等校工的评价(依据日常观察评价学生行为习惯),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观察”。
问:新学年,对教师的梯队培养有什么好的建设路径?
答:学校构建“青年班—培优班—领军班”三级梯队。
青年班:面向35或40周岁以下教师设“星火青年班”。青年班的重点是“打基础”,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每周听课、完善教案,还会请师大教授讲授教育理论,侧重基础能力提升。
培优班:从青年班中选拔优秀教师,强化专业技能,重点是“提能力”。比如承担校级公开课、参与课题研究;安排与师大特级教师结对,学习怎么设计特色课、怎么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等。
领军班:不按年龄定资格,以专业水平为核心标准,吸纳顶尖教师。领军班的老师主要是“挑大梁”,比如负责学校的重点课题、带领团队开发校本课程;去外地名校交流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甚至会请他们给师大的师范生上课,当“实践导师”。
此外,除了语数英科老师配置“一特一博”,新学年要扩展到音体美信学科。通过梯队建设,让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问:新学年里对AI赋能教育教学管理有哪些思考?
答:AI确实是现在教育的大趋势,但我认为不能盲目跟风,得想清楚“怎么用、用在哪”,核心原则就是“接触AI、熟悉AI,但不依赖AI”。
首先得让师生都敢用、会用AI。新学年我们会先从基础培训入手,比如给老师开设AI课程,教他们怎么用AI做课件、怎么用AI分析学生成绩;还会教孩子用AI做简单的创意设计,让他们觉得AI是“好用的工具”,而不是“复杂的高科技”。
然后是打造AI应用场景,让AI真正融入校园生活。可行的话,我们计划在教学楼大厅设一面“AI墙”,孩子可以跟AI对话;还会开发几个特色场景:识别类的,如孩子把捡到的物品放在AI识别区,AI能自动判断“这是某某小朋友的水杯”;自我提升类的,如孩子在AI学习机上做练习,AI能根据错题分析薄弱点;语言提升类的,比如孩子跟AI练英语对话,AI能纠正发音、给出建议。
更重要的是“教师给AI赋魂”。AI虽然能做很多事,但它没有感情、没有温度,不能替代老师。教学设计可以参考AI,但必须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创新;批改作业可以用AI,但老师要重点关注孩子的书写、态度这些AI看不到的细节。
最终的目标是让AI像“校园管家”一样,随时随地帮师生解决问题,成为小学基础教育阶段AI应用的“标杆”。当然,咱们也会注意“度”,不会让孩子过度依赖AI。
明日预告: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