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磐安   正文

双溪半月|​白扁豆:药典里的秋日馈赠

2025-09-11 07:29:25

来源: 无

作者: 江南一瓜

秋日晨光中,围墙边的白扁豆藤蔓攀爬,生机盎然。一串串豆花或洁白如雪,或白里透红,宛如蝶舞兰开;乳白的豆荚一波三折,随风轻摆,似在为秋色鼓掌,为生命礼赞。这寻常的豆荚,滋养着凡人的三餐,更书写着药典中的良方。

这姿态优美的白扁豆,原产印度尼西亚,汉晋时期远渡重洋,在中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其名早在《名医别录》中便有记载。

它性情温和,是缠绕草本。茎叶柔韧青翠,三出复叶如菱状卵形。叶腋抽出花序,蝶形花冠点缀其间。扁长的荚果初为乳白,成熟转黄褐,内藏数粒扁圆、光滑如玉的种子,散发着淡淡豆香。它不似红豆艳丽,也不如黄豆浑圆,却以慈悲之心,融药食于一体,默默守护健康。

春分时节,随手埋下的白扁豆籽便能破土而出。为方便搭架,常种于墙边。记忆中,老屋阶檐下,几竿竹倚靠,藤蔓便顺势而上,爬满墙壁,既遮阳又便于采摘。自种自采,乐在其中。

白扁豆是甜蜜的秋日美蔬,却也深受虫害困扰。蚜虫、豆荚螟、白粉病常令其“美颜”尽失。生态种植,重在预防:间种薄荷、茴香等芳香植物驱虫;悬挂黄板诱蚜虫;利用性诱剂捕成蛾。农技科普视频常建议,遇白粉病可喷施小苏打或大蒜汁液,天然抑菌。以自然之法护自然之物,方得洁净之食。

白扁豆更是药食同源的典范。《本草纲目》载其“甘,微温,无毒”,能“和中,下气。补五脏,主呕逆、解酒毒……止泻痢、消暑、暖脾胃……”其性平和,不燥不寒。民间智慧将其融入日常:一碗“白扁豆粥”(脾粥)下肚,温润脾胃;一锅“扁豆山药炖排骨”,豆酥肉香交融,温补滋养;“扁豆焖面”则朴实质厚,豆香面韧,滋味悠长。

其香已飘千年。北魏《齐民要术》便有“种豆法”记载。唐宋“清暑宴”中,扁豆粥是涤烦去浊的佳品。夏日一碗“豆香五味粥”(白扁豆、粳米、薏米、红枣、莲子),健脾祛湿解暑,胜似琼浆。闽粤地区中元节,更以白扁豆粉制“豆粿”祭祖,祈愿丰饶。

如今,城市高楼林立,白扁豆依然在墙角、菜园、乡野静默生长,于市集售卖,在厨房飘香。它以最朴素的方式,凝结阳光雨露与农人汗水,诠释着自然的生命智慧——药食同源,寓疗于食,健康就在一日三餐中。

秋高气爽,白露微凉,成熟的豆荚裂开,种子落地,静待来年新生。这平凡的白扁豆,以其温润之性,滋养着身体,也温润着心灵。一豆一世界,一味一人生。真正的丰盛与健康,往往藏在这本真、质朴的烟火日常里。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