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08:32:27
来源: 无
近日,“新闻三秒区”栏目联合国家统计局金华调查队开展了一项针对网约车服务领域的调查。通过对104名网约车司机与77名乘客的问卷访谈发现,当前我市网约车市场供需格局已从过去的“运力短缺”转向“运力相对过剩”,但定价不透明、低价内卷、权益保障不足、监管短板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调研数据显示,受访网约车司机以30~50岁群体为主,占比达73%,其中57.6%的司机从业时间在1~5年之间。司机与平台之间的黏性普遍较低,近半数人曾更换接单平台。其中,抽成过高、派单不公、处罚过严是司机跳槽的主要原因,另有40%的司机因新平台奖励更具吸引力而选择跳槽。
乘客方面则表现出较强的平台黏性。滴滴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76.6%的乘客常用该平台,其余市场被高德聚合、曹操出行等平台占据。超半数乘客因“习惯使用”很少更换平台。
面对市场竞争,司机多采取“跨平台接单”以提升接单量。约70%的受访司机会同时使用2至3个平台,其中“滴滴+高德聚合”是最常见的组合模式。多数司机日均接单16~25单。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供需正悄然发生变化。83.2%的受访乘客使用网约车的频率“增加”或“基本不变”,主要原因是出行需求增长和价格吸引。然而,73.1%的司机表示日均接单量相比两年前有所下降。
不少乘客对平台的定价机制表示困惑。市民陈先生反映:“同样是早高峰从金东区到公司,滴滴报价42元,某聚合平台却只要28元,我一直没搞清它们是怎么定价的。”调研数据也显示,仅2.6%的受访乘客“完全清楚”费用构成,超过66.2%的人“完全不清楚”或“不太清楚”。另外,有53.8%的乘客怀疑自己曾遭遇“算法杀熟”。
司机的价格压力更为明显。59.6%的受访司机“几乎每天”被迫接受低价订单,66.3%的人认为近两年低价单明显增多。司机何师傅告诉记者:“15公里‘一口价’订单平台只给25元,扣除抽成后到手18元,光油费就12元,再算上车辆折旧几乎不赚钱,但为了冲刺平台奖励只能接。”
低价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平台为抢占市场不断推出超低价订单和无门槛补贴券,61%的受访乘客关注到此类现象。然而,这造成“低价抢客—利润压缩—服务下降—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司机孙师傅说:“不合规车辆越来越多,像我们这种双证齐全的司机反而接不到单。”
调研中,仅21.2%的受访司机与平台或租赁公司签订正规劳动合同,11.5%享有社保,12.5%有收入保底机制。23.1%的受访司机面临“无稳定保障、无申诉渠道、无安全保护”的“三无”困境。司机黄师傅留言称,因乘客误点差评导致接单量骤降,多次申诉未果。为维持收入,半数司机日均工作超过12小时。
黄师傅说:“前几年,每天开七八个小时就够了,现在得开15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原来的收入。”
此外,监管层面同样存在漏洞。35.6%的受访司机认为地方监管“重准入、轻运营”,对无证运营、平台低价倾销等问题查处不力。30.8%的司机指出行业缺乏统一服务标准,平台间的培训与考核差异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还有21.2%的司机质疑派单逻辑不透明,16.9%的乘客曾因司机多平台接单遭遇行程延误。
针对这些问题,有受访者建议平台应在App显著位置公示计价规则,并在订单完成后30分钟内推送含明细和时间戳的电子账单。监管部门也应定期抽查定价数据,严肃查处“算法杀熟”“虚假溢价”等行为,对违规平台依法处罚并公开信息。还有声音呼吁加强司机权益保障,推动平台与符合条件的司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并设立统一申诉与反馈渠道,激励司机提升服务质量。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