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0:02:10
来源: 无
“第一批3亩多的黄精、芍药、三叶青等中药材即将完成定植。”记者走进武义县俞源乡吴宅村,只见中药材育苗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俞源乡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华蓝介绍,这里是该乡首个中药材育苗基地,在1600余平方米的钢结构智慧温室大棚里,武义县志远农业有限公司的育苗技术人员正查看幼苗长势;不远处的田垄上,村民则按照科技特派员的指导栽种幼苗。
该育苗基地专注培育黄精、芍药、三叶青等适宜武义南部山区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基地的落成,填补了本地种苗培育的空白。培育的种苗既能满足本地需求,还可供应周边区域,未来将成为游客研学的“中药材活课堂”。
这是俞源乡突破中药材种植发展局限、探索种苗培育产业、拓宽产业经济发展路径的重要尝试。近年来,俞源乡持续扩大黄精、白及、三叶青等中药材种植面积,为中草药产业链长期发展筑牢了基础。
走进位于俞源乡的浙江颐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精种植基地,山间一条银色轨道格外显眼。作为武义林业系统首个山地轨道运输系统,轨道车沿斜坡缓缓上行,一次可运输两三百公斤物料,彻底解决“山路陡、运输难”的问题。
俞源乡曾是当地有名的油茶产区,但油茶多生长在高山之上,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就业,老年人无法携带沉重物料上山抚育,大面积油茶林逐渐荒废。该公司总经理徐武斌告诉记者,经过考察发现,油茶林与黄精套种堪称“绝配”。在武义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山地轨道运输车项目上马。现在的油茶林,每亩保留60~70株油茶树,既保证油茶结果,又能为黄精遮阴,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油茶每年产果榨油,黄精4年一收,这就增加了收入。”徐武斌介绍说,保守估计油茶每亩年增收1200元,黄精每亩年增收4000多元。
科技赋能为俞源乡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在钟从村的黄精种苗培育基地,玻璃温室里整齐排列着育苗盘,这是徐武斌刚落地的项目。“自己培育种苗,成本能降30%,还能筛选出最适合俞源气候的品种。”徐武斌说,经过两年驯化,他们培育的多花倒苗黄精,一株能从1个芽头分裂成多个芽头,预计4年亩产可达1500公斤,比最初的品种产量翻了几番。
为让更多乡亲参与,徐武斌还推出“保底收购”模式,农户跟着种植黄精,他提供种苗与技术支持,产品成熟后按市场价保底收购。
“黄精种植破解了村集体闲置资产的使用难题,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为更多村民带来就业机会。”吴宅村村委会副主任吴承志说,目前该村已在寺后山种植140余亩黄精,每亩还能获得相应政策补贴。
自2019年扎根俞源乡以来,徐武斌已陆续流转2230亩土地,有计划地规模化种植黄精。考虑到当地不少老人因年纪大、外出务工难导致收入微薄,他在流转林地时,不仅按亩支付租金,还优先雇用本地村民干活。“来干活的大多是周边村里六七十岁的人,一天能挣150~180元。”徐武斌透露,每年仅工资就要支出四五十万元。
“以前守着荒山林没收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当地村民潘岳明说,他一年在基地能干上小半年,收入近万元。
“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根基是关键。”俞源乡党委书记戴军武表示,目前俞源乡在中药材产业赛道上已形成集群效应,建成5家种植基地,黄精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超2400亩,带动4个村集体及100余名村民增收。下一步,该乡计划形成从育苗、种植、加工到仓储、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