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23:54:45
来源: 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冲淡了硝烟,却冲刷不掉刻印在民族记忆深处的荣光。
金华,曾是抗战的重要战场。这里的山水,见证过日寇的铁蹄与暴行;这里的土地,浸染过英雄儿女的热血;这里的村庄与街巷,回荡着不屈的呐喊与抗争的号角。
历史不容遗忘,英雄值得铭记。那些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抗战老兵,他们是那段峥嵘岁月的亲历者,是民族精神的丰碑。
80年,山河依旧;80年,烽火渐远。7月18日起,本报联合中共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金华市委老干部局,策划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的河山”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兵分多路深入金华各地,采访那些健在的抗战老兵,用笔和镜头记录老兵们眼中“我们的河山”,捕捉他们珍藏的烽火记忆。通过老兵们的故事,我们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汲取生生不息的前行力量。
摆臂、抬腿,96岁的黄广宗走起正步来铿锵有力,仿佛回到了那段光辉岁月,1945年1月入伍的他,穿上军装已有八十载。
1944年,不满15岁的黄广宗就开始穿越日军封锁线,利用娃娃的身份做“伪装”,给地下党传递重要情报。半年后的8月18日拂晓,随着几声冲破黎明的枪响,我军全歼守敌,解放了黄广宗的老家山东利津城。利津成为山东省全境解放第一县,《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山东捷报》,得到毛主席亲笔批示。
“八路军战士站在城楼上同老百姓说,父老乡亲们,你们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昨天晚上你们听到枪声没有?我们把日本鬼子打死的打死,俘虏的俘虏了。现在,利津城已经解放了!”这句话,黄广宗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段岁月恍如昨日。
1929年,黄广宗出生在山东利津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古城。但是,自打黄广宗记事起,老家就被日本人占领了,日军的一个团驻扎在城里,城外还有日军驻点。
“那时候的日本人,做的事情真是差劲得很。”黄广宗回忆,日军经常跑到老百姓家里抢粮食,老百姓一旦抵抗就会遭到毒打。日军在城南城北都设了岗哨,中国人绝对不能靠近,靠近就要被打,甚至更惨。
“有一天,有个年轻人不知道日本人的规矩,跑到了那个地方,结果就被日本人抓到了。他们不仅打他,还把他的头割了下来,挂在城楼上示众。”说起这段往事,黄广宗愤怒得手开始颤抖。恨不恨?怎能不恨!当地百姓看到城头上挂着的头颅,悲愤交加。“他们的意思就是:谁敢靠近,这就是下场!这是人干的事吗?太残忍了,毫无人性!”
年纪尚小的黄广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奶奶与四姨是当地地下党的红色情报员,自己也以特殊的方式参与了一场“伟大的革命”。
每一次的情报传递,都是一次与敌人的暗地交锋,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那时城内外有不少日军驻点,想要解放利津,首先就需要摸清日军的情况。“我家经常会来一个年轻男人,奶奶让我管他叫‘叔叔’。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地下党员。”黄广宗说,奶奶经常会把信塞进他的袜子里,让他穿好鞋,进城去送信。“她告诉我,这个事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父亲和母亲也不可以说,然后反复叮嘱我路上鞋子不可以丢。”
因为年纪小,站岗的日本兵一般不拦他,他就这样混进了城。“进城后,我去一家馒头铺,掌柜的是我的四姨。到那儿以后,我脱掉鞋袜,把信交给她。她再放回一封新的信,让我带出来交给我奶奶。”就这样,黄广宗持续送了半年多情报。
后来,黄广宗才知道信中都是日军的情况,通过其他地下党联络员再将消息传递给八路军。正是依靠这些情报,在某个夜晚,枪声四起,八路军将城内外的日军消灭殆尽。“第二天一早,我们发现城楼上站岗的换人了,是八路军!”黄广宗跑去原先的日军驻点,看到白色小房子外面躺着五六个被打死的日本兵,还有两个被绑着趴在那里。
1950年冬,黄广宗跟随部队前往朝鲜。他们从南方紧急乘坐火车、行军至鸭绿江江边。因为不清楚朝鲜的状况,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他们减轻行囊,只穿着薄薄的小棉袄、小棉裤和轻便单薄的解放鞋,每个战士脚上手上都长满冻疮。
“一到朝鲜,看到的景象就是一片混乱。”黄广宗眼中满是哀伤。他回忆,当时朝鲜底层百姓流离失所,路边都是朝鲜散兵和难民,有人站着、有人坐着、有人躺着,有人在哭、有人骂骂咧咧地嚷着、有人干脆就闭着眼……
“遭了殃的朝鲜百姓只晓得向西逃亡,其实就是想离中国更近一些,寻求更多的生机。”看到这幅景象,黄广宗更加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此行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入朝后行军6天,在江界附近,黄广宗所在的60师收到紧急命令,“原因不明,原地待命”。6天后,部队首长找到黄广宗,给他所在的连下达了一个特殊任务——
“附近有座名叫死鹰岭的山,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其地势险峻,连老鹰也不能活着飞过那里,可见死鹰岭又高又险。死鹰岭对面有一条江,江上有一座桥连接着两个山口。”黄广宗所在连接到的任务就是要炸毁这座桥,切断敌人的路线,防止敌方的援助军顺利支援他们。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座全长8.8米的桥就是美军的生死线,更是志愿军誓死捍卫的战略咽喉——水门桥。而黄广宗所在连参与的就是第一次炸毁水门桥的艰巨任务。
他们左拉树、右攀岩,艰难地爬上陡峭的死鹰岭,有战士在此过程中坠下山崖牺牲,连队最后从死鹰岭的半山腰侧面绕行,终于见到了那座桥。黄广宗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成功领导战士炸毁了水门桥。
也是在这里,黄广宗与连队战士发现了百余名被冻成冰雕但仍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他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了不起的。”在零下40℃的冰天雪地中,志愿军战士用步枪、刺刀和手榴弹对抗美军坦克防线,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可逾越的防线。
从朝鲜凯旋后,黄广宗经历了多次调派。无论在何地,无论在何岗位上,他始终尽己所能地为人民为国家贡献力量。
他亲眼见证了祖国一步步富强、兴盛。“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依靠的都是人民群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本。”黄广宗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的战斗,他的军装上别着解放奖章、抗美援朝军功章等功勋荣誉,眼里依然是赤胆忠诚。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