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头条   正文

国宝回家①|万佛塔地宫里藏着江南佛教“顶流密码”

2025-09-12 07:00:06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孙媛媛 徐桢瑾/文 钟路/视频

出土于金华的“国宝级”文物“水月观音”要回家啦!

9月26日,金华市博物馆将举办重磅展览“万相重光浙江佛教艺术千年大观”,主角之一就是68年前出土于金华万佛塔地宫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也叫作“水月观音”。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时曾名噪一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时隔15年后,“水月观音”原件再次回乡展出。

今年是金华市博物馆建馆10周年,值此之际,这尊“水月观音”将回家“省亲”一个月。除此之外,还有160多件国内珍贵文物集体亮相金华。此次展览,干货满满,看点多多。金彩云客户端即日起开设“国宝回家”专题,提前带来一系列观展指南,与大家一同走进吴越时期“东南佛国”的盛景,通过精美文物听故事、看历史、知文明。

第一期,让我们先来了解下“水月观音”的出土背景,时间要拉回到1956年年底。

和西安修地铁一样,万佛塔地宫的出土文物也是突然发现挖到了“大动脉”,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挖掘,没想到越挖越有,挖出来的宝贝更是了不得。

这一“洛阳铲”,就落在市区将军路上。


点击观看视频↑↑↑

当时,某驻金部队在万佛塔遗址上选址建造部队医院,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塔基下的地宫。塔基呈六角形,中心有方形石板,从石板的破洞往里看,可以看到内有文物。金华有关部门立即电报通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7年1月1日下午,万佛塔地宫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王士伦(曾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1998年去世)主持,直至次日凌晨才结束。

王士伦

经文物专家细致发掘,万佛塔地宫内共出土了经幢、坐像、立像、千佛、铜龙、铜马、金塔、铜镜、禅砖、铜盒、石刻、石座等35种类别的183件珍贵文物。

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时合影

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保存文物的条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馆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也就是“水月观音”,作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从浙江省博物馆调入国家博物馆。

水月观音在国博展出

万佛塔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可以说是金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万佛塔,本名“密印寺塔”,原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一排排结跏趺坐的佛像,数以万计,故俗称“万佛塔”,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可惜的是,原塔毁于抗战时期。

万佛塔老照片

塔内地宫的考古发现,为这座塔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这批文物究竟有多珍贵,记者日前赴杭州采访了王士伦的女儿王牧,她是浙江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金属器文物鉴定专家。还有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研究馆员黎毓馨,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佛塔地宫文物的整理、研究、展示,对金华万佛塔地宫及出土文物有深入研究。

王牧

“我父亲为这批文物专门写了《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一书,于1958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王牧表示,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以吴越时期的金铜造像、阿育王塔为主,其数量为浙江历代地宫考古之最。从文物价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来理解,这批文物是断代的重要标准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和雕塑水平,彰显着高超的铸造技术和成熟的铸造水平。

王牧收藏的父亲签名本

黎毓馨则评价:“没有万佛塔地宫及出土的文物,浙江的佛教历史文化会黯然失色。”

黎毓馨

他以一组数据表明了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在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中,有目前唯一的南朝金铜弥勒菩萨单体立像,4尊隋代金铜菩萨立像,占浙江同类出土文物总数的4/5;20余尊唐代金铜造像,占浙江同类出土文物总数的2/3;15座阿育王塔、30尊金铜造像,分别占浙江同类出土文物总数的1/3、2/5;出土的嘉祐七年(1062)《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石经幢,在北宋地宫中是唯一的发现。

另外,在构成地宫的6块石板上,刻满《大佛顶》《大随求》《宝箧印经》等唐代外来高僧不空翻译的密教经典和题记,这在中国唐宋辽金元佛塔地宫考古中也是唯一的。

金华万佛塔的发掘及其出土文物的保护利用,不仅为研究浙江古代佛教遗存和吴越国时期佛教文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金华的历史文脉注入了鲜活的元素。

下一期,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近万佛塔地宫的“水月观音”,感知它从历史深处带来的震撼。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