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首页内栏目  >  头条焦点图   正文

浙中香·山水凝脂豆生香 | 风味金华,看方寸之间豆腐“七十二变”

2025-09-12 06:43:03

来源: 无

作者: 记者 何思涵/文 杨霄/海报

看“浙BA” 品“浙中香”

美食,是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名片。在金华,美食特产已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纽带,是每一位风味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即日起,金华市文广旅游局联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跟着浙BA品金华美食·浙中香”专栏,让激情与滋味相逢,邀您共赴一场味蕾的酣畅之旅——

当黎明时分第一缕炊烟升起,浸透的黄豆在石磨间化作琼浆,点卤、压型、切块——看似朴素的豆腐,却在金华人的巧手下被赋予了万千气象。

豆腐,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自古便是中华餐桌上的常客。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已有记载:“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尤其在岁末年关,因“腐”与“福”谐音,做豆腐、吃豆腐更成为迎福纳祥的象征。这一方温润如玉的豆腐,也一路在金华味道里承袭下来,沉淀着金华的山水灵秀,也记录着此处的人间烟火。

提及金华豆腐,许多食客最先想起的,定是那一碗“烂菘菜滚豆腐”。腌制一年以上的陈年烂菘菜,一块白豆腐,辅以蒜、姜、辣椒,就是全部的食材。菜籽油热锅,姜蒜与辣椒煸炒出香,烂菘菜入锅略煮,特有的气息随热气弥漫开来。再下豆腐块滚煮片刻,撒上葱花,一道香臭交融的汤溪名菜便告完成。地道的烂菘菜,必选用厚大高脚白,与一般白菜相比,它秆子肥壮、叶子稀疏,用来做腌菜最合适。汤溪被九峰山环抱,厚大溪蜿蜒而过,厚大村毗邻九峰水库,昼夜温差显著,孕育出这独一无二的白菜品种,今已成为浙江省农科院保护的蔬菜品种之一。好原料,方成就这一锅鲜香浓郁的豆腐风味。

“豆腐之乡”永康的豆制品也风味独具。当年永康的老汽车码头,是金华到温州的要道。码头两侧摆满了豆制品摊。每有长途客车进站加油小憩,旅客纷纷驻足,寻味而来。内行的食客,总要先尝一口黄脊豆腐,有别于普通的香干,黄脊豆腐呈长方体,通体明艳亮泽,经烟熏火烤而成,趁热入口,蘸少许酱油,轻轻一咬,豆香迸发,滋味绵长。永康的豆腐皮更是堪称一绝。质如凝脂,薄似蝉翼,明油浸润,柔韧不脆。既可入汤烧煮,清雅宜人;亦能制成响铃、豆皮包等精致小点,口感层次丰富,是一份熨帖人心的人间至味。

武义美名远扬的是宣平豆腐。“买豆腐来宣平,宣平豆腐看曳坑”,做一款好豆腐,诀窍在山水间。三港乡曳坑村位于武义县最南部山区,从金华市区出发,车程近两个小时。这里山泉清冽,故所产豆腐白净细腻、入口即化,令人称道。清人张劭以“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道尽制豆腐之不易。看似普通的豆腐,其实从选豆、浸泡,到磨浆、点卤,步步考究,温度与时间差之毫厘,风味便失之千里。磨完黄豆后,将磨好的豆汁放进纱制豆腐袋,用劲挤出浆汁备用。煮制20分钟,等豆浆自然冷却到一定温度后,用卤水进行点卤,使豆浆凝固成豆腐脑状,最后用豆腐袋挤压定型,白嫩的豆腐就做成了。刚做好的豆腐,切一小块放入口中,浓香温润。“豆”香不怕巷子深,昔日道路崎岖、人烟稀少的曳坑村如今也因豆腐而焕发生机,变成朝气蓬勃、产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磐安的菜卤豆腐,亦是一绝。磐安几乎每户人家都会自己制作菜卤,腌制菜卤的主料多为雪里蕻,当地方言称“菜爪”。菜卤豆腐做法虽然简单,食材却极讲究:玉山的黑香菜卤、仁川的盐卤豆腐、肥瘦相间的三层肉,是最受推崇的组合。玉山菜卤色浓味厚,仁川豆腐久煮成孔、饱吸汤汁,恰到好处的肋条腊肉肥润添香。磐安的豆腐之所以有滋味、够筋道,也离不开磐安的好水——百杖潭、十八涡、平板溪……清流汩汩,晶莹澄澈的水,用来制豆腐,怎不筋道有味?

“豆腐得味,胜过燕窝。”这朴素食材,却衍生出纷繁品类:烟熏豆干、豆皮包、现炸油豆腐……明代《食物本草》亦有载:“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以豆腐宴请四方客,路人所遇的风霜雨露,在一勺又一勺的豆腐佳肴里,化作了满身温香。

金华的豆腐版图,恰似一幅风物志:九峰的水质、大盘山的物产、百工之乡的智慧、八婺共融的味觉审美,皆凝于这方寸之间。而今金华,古法盐卤与现代生产线并行不悖,农家灶台与智能豆腐机各展其长,变的是形态风味,不变的是山水赐予的灵性,与世代守护的匠心。“人间至味是清欢”,金华的豆腐之味,不在贵重,而在因地制宜的创造,在点化平凡的智慧。每一块豆腐里,都藏着金华人的生存之道:以柔软包容万物,以转化超越局限,于清淡中尝出百味,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厚的风土故事。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