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07:43:31
来源: 无
每逢周末,市区西市街商圈的西市街慈善文化街区上会经常举办市集活动,活动中,义诊、义剪、修小家电等志愿服务项目为居民带来便利。这是婺城区城中街道西市街社区依托社区慈善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公益市集便民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动场景。
“我们社区主要有便民服务、公益暑托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慈善活动,同时募集社区慈善基金6万余元,为社区各项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服务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西市街社区党委书记叶慎介绍,自去年以来,社区慈善工作站探索建立公益慈善“325”机制,通过构建“公益+个人+项目”三维度基金发展模式,打造常态化和特色化品牌项目,探索“五社联动”社区公益慈善作用发挥体系,携手爱心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党员群众等有效参与社区慈善公益服务,通过汇聚慈善力量,助力社区“善”治。
拓展募集渠道 推进服务平台化
西市街社区地处江北老城区核心商圈,作为商住融合型老旧社区,社区形态差异明显、大型商业综合体多、老旧小区管理任务繁重、“陌生人现象”普遍,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日渐增强,呈现出“居民多层、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社区服务半径的不断扩大,延伸出的商圈事务给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工作量和压力,而社区用于改善社区环境和设施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一方面是丰富的商圈资源,另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两者如何来实现互补?如何让商圈资源转化为服务居民的优势,形成商住融合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功能?这是西市街社区党委一直思考的问题。
2024年5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西市街社区成立了社区慈善工作站,并设立社区共富基金,募集善款5万余元。
“服务平台有了,下一步工作就要不断往‘蓄水池’里蓄水,让池子变大。”叶慎告诉记者,社区充分利用商圈资源,通过开展公益市集,联合商家、学校、社会公益组织、爱心农户等资源开展钱、物募捐,让社区共富基金池子的水慢慢“活”起来,“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组织开展公益市集10余场。”
据了解,一年多时间来,西市街社区慈善工作站通过公益市集、公益服务筹集、企业合作筹集、线上筹款等途径,已经募集善款6万余元。
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解居民多元需求
池子里的水有了,要怎么流动起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为此,西市街社区依托社区慈善工作站,谋划打造社区慈善服务项目,涵盖青少年服务、为老服务等多个慈善微项目。
每个微项目都有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队,由签约家庭医生、中医院名中医、在职党员医生、社区退休名中医、医护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成的“西小医志愿服务队”会定期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中医特色诊疗等服务;由热心居民组成的“杏林志愿服务队”会为辖区独居老人、困难群体上门提供帮助;“玉兰”银龄编织队则通过将编织好的手工艺品免费捐赠给社区,为社区慈善工作站注入“活水”;社区网格员会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送去爱心物资……
在项目打造过程中,该社区始终坚持“慈善+社工+志愿”协同发展模式,广泛收集辖区居民服务需求,将“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五社联动”机制,组建专业队伍,通过开展定期入户探访、多元化主题社区活动等内容,挖掘并整合社区内外慈善资源以及构建社区内的志愿支持网络,实现社区慈善实体、社区公益空间、民政服务站等共融共创发展。志愿者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各项慈善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专业社工则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和精准支持。
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下,就在8月份,该社区慈善工作站启动了“青春行囊”公益助学特色项目,为考上985、211重点大学的学子们送上精心准备的开学礼包。资金支持来源于工作站前期募集的善款,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让居民理解慈善的意义,将社会爱心转化为对学子的实际助力,让公益精神在社区中延续传承。
何越君是“玉兰”银龄编织队的一员,她告诉记者,自己了解到社区以慈善工作站这一平台为载体开展公益活动服务辖区居民,觉得很有意义。“在这样氛围的带动下,我也想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区公益事业做点贡献。”
“接下来,我们将从小切口入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继续设计并推出一系列慈善微项目,吸纳更多志愿者力量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以慈善力量在辖区营造向善、向上氛围。”叶慎说。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