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6:02:32
来源: 无
9月10日清晨,义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上演感人一幕:贵州籍务工者杨女士将绣着“义乌有情护新蕾 未保有义续书声”的锦旗递到工作人员手中。“孩子现在能上学了,还交了新朋友,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记得!”她哽咽的话语,揭开了这座“世界小商品之都”如何用创新政策为流动儿童撑起保护伞的故事。
半年前,王女士的儿子小宇还因户籍限制困在出租屋里。这个患有发育迟缓的7岁男孩,如今已能流利背诵唐诗——转机来自义乌市7月推出的“类添翼计划”。作为全国首个由慈善总会全额资助的流动儿童公益康复项目,它通过“浙里护苗”系统精准匹配资源,像小宇这样的孩子可获得语言训练、心理疏导等1072课时专业服务。更令人欣喜的是,集体课中的陶艺制作、义乌商贸城研学活动,让这些“小候鸟”与本地孩子共同捏出友谊的陶胚。
这面锦旗背后,是11.69万名流动儿童的数字化档案。义乌依托IRS大数据平台,构建起“儿童督导员+社区网格员”的主动发现机制。在稠江街道,四川务工者张先生通过“浙里办”APP上传材料,3天就办妥了孩子入学手续。“‘来了就是义乌人’的承诺,体现在31项具体政策里。”义乌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展示的清单上,从医疗绿色通道到暑期托管班,每项服务都标注着责任单位与联系电话。
“锦旗是信任更是责任。”义乌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类添翼计划”二期将引入家庭治疗师,破解“康复-回归-再边缘化”的循环。当小宇用新学会的义乌方言向记者介绍“国际商贸城”时,这座移民城市正用最柔软的方式,书写着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