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栏目列表  >  八婺  >  武义   正文

白姆有意思③|吾家门后有座山

2025-09-13 09:45:25

来源: 无

作者: 巩长青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驶入白姆乡伍家坞村,眼前的景致会瞬间切换,先见开阔农田铺展成绿毯,再遇古树环抱如屏障,最后才见村落静静卧在山脚下,村妇女主席马华英说,她的孙女第一次看到村里航拍图时说,伍家坞村形似一头海马,这份孩童眼中的灵动,恰是伍家坞村藏于自然中的独特印记。从伍家坞村名字中不难看出,这个村庄以伍姓为主,而且村里一定有座山坞。

01
山水间的“避风港”

伍家坞村的隐秘,曾是村民们的护身符。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铁蹄踏遍周边村落,周边不少村子的房屋被付之一炬,唯独伍家坞村安然无恙。

日本人绕着山走,以为这里没人烟,根本没发现这里有个藏在山脚下的村子。今年已80岁的村民伍子寿说,老一辈传下来的说法是,村子背靠大山、面朝平原的地形,而村口的古树群像天然的屏障将其包裹,成了战乱中的避风港

这片土地的历史,远比抗战时期更悠久。村里老人们口耳相传,伍家坞村是伍子胥后代为躲避追杀逃难到此

曾经的村子远比现在庞大,以前做鸡毛换糖补锅修壶买卖的义乌、永康商人,到我们村三天都转不过来。伍子寿说,尽管如今村落规模缩小,但山间的痕迹仍藏着过往的繁盛相传这里曾经有一口千斤力泉水喝上一口便能力大无穷,虽无人能找到确切位置,却成了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趣谈。

02
遗憾里的善举记忆

在伍家坞村的历史里,两块牌匾曾是氏家族的荣光。据村中老人回忆,南宋末年战乱频频,村子一度凋零,从村里逃走的两位宗亲偶然在海上相遇彼时两人都在经营粮食生意。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重返故土,在回乡的路上正赶上江苏一地遭遇饥荒,他们毫不犹豫拿出大批粮食救济当地农民,帮大家渡过难关。当时,在此赈灾的大臣为表彰他们的这份善举,亲自送来两块牌匾,他们把这两块匾额带回到了伍家坞村供在村中的庙堂

我们村里的这两块牌匾是大大的宝贝,连县太爷路过,都要先向牌匾行礼。今年83岁的伍月广老人说,可惜这两块珍贵的牌匾与氏宗谱,在特殊时期被付之一炬,成了老一辈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如今靠着记忆村民重新定制了一块,从“人皆曰善”四个字中不难看出,他们当时的作为。

如今村里古建筑只剩下一座清朝末年修建的吕氏民居,虽部分被拆,但残留的雕梁画栋,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03
刻在骨子里的勤劳

尽管伍家坞村的从前无所考证,但是伍家坞村人的勤劳却是掩盖不住的,伍家坞村是白姆乡山塘水库最多的一个村,分山陇、西北屋、后弄河、高屋陇,还有小巧的车塘里水库,这些水脉是村子的生命线,更镌刻在村民们骨子里的勤劳。

六七十年代修这些水库时,哪有什么机器?全靠村民们肩挑手扛,连压土的水泥桶都是几个人一起拉。村文书说,自己年轻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自己的父辈可是实打实用宽厚的肩膀一捧土一捧土的建设出来的。

362dee79311a58ec61980485c4076649.jpg

马华英还记得,她结婚那年恰逢分田到户,别的村每人分不到一亩地,他们村每人能分一亩多。为了灌溉这千亩农田,村民们不分昼夜地挖水库、筑大坝,连年初一拜年的亲戚,都要先去工地帮忙挑土。

如今,这些水库依然灌溉着伍家坞的良田也将这份勤劳,延续到了今天的生活里。

ed6de65e6823ad1fecba007857ce13ff.jpg

每年三四月份采茶季,村民们凌晨三四点就背着竹篓、戴着头灯上山,在茶园里忙碌现在村里主要营生不仅来自茶叶,寿仙谷药业还与该村合作了成立了绞股蓝种植基地发展中草药种植。而到了农闲时,大家又会围坐在一起打牌、聊天,狗儿在一旁悠闲踱步,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景象。

偶尔有游客自驾而来,沿着白鹭溪散步,或是去山塘边欣赏风景,给宁静的村子添了几分热闹。

当天,记者将无人机飞上天空,恰逢日落阳光正洒在农田上,远山如黛,村落似画村民都来围观,并希望记者把照片送给他们,这里没有网红景点的喧嚣,却有村民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更有一份藏在山间的从容与温暖就像村口的古树群,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伍家坞村珍贵的烟火气。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