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4:48:12
来源: 无
二十四节气是蕴藏古人智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遵循时令节律,传承非遗,其中蕴含春的生机、夏的汗水、秋的收获、冬的力量。近日,在金华市非遗馆(金华府城隍庙),就上演了一堂以四季为脉络的非遗公开课。

“哎呀呀,侬又来啦!”当夜幕降临,随着府城隍庙大门的打开,庙祝用亲切的乡音招呼四方宾朋,引领现场观众入庙。耳边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浦江古琴声,“非凡同学 美在传承”非遗公开课开课了。

在“春生”的第一幕,剪纸(浦江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瑞芳与学生们一起,用剪纸演绎春天到来时的盎然生机。紧接着,东阳针刺无骨花灯、浦江板凳龙、板龙(许宅花灯)接连上场。另一旁,“乌龟端茶”的表演趣味盎然,传承人们带着义乌红糖、兰溪糖画和磐安竹编来到场内,仿佛将流光溢彩的热闹灯会搬到了现场,年味十足。

随后,春的脚步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竹林与带着荷韵的音乐里来到了夏天。舞台上,金东蛇拳柔中带刚的拳法尽显江南夏日的灵动与刚健,竹编的经纬之道与东阳木雕的刻镂之工,又生动地诠释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执一事,终一生”的不朽匠心。在这些匠心匠艺里,观众们看到的不只是技艺之美,还有非遗的传承之美。

当时间来到秋天,这份秋收的喜悦要从一块婺式糕点开始品尝。舞台中央,一群“小兔子”带着用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制作的月饼走上舞台。随后,非遗舞蹈《蓝染》以素雅的白花蓝布,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永康鼓词的吟唱里,永康五金工匠肩挑行担走四方的时代印记再次上演。非遗舞蹈《窑变》则将千年婺州窑火不灭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冬天是蕴藏和孕育的季节。现场,婺剧经典折子戏《水袖》《挂画》,用细节的刻画与细腻的表达,让现场观众在听觉和情感上都获得极大满足。在道情的鼓点中,一颗关于非遗的希望的种子悄然播撒,即将在春天的田野里孕育光芒。在演出尾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演员们带着近50件非遗瑰宝亮相舞台,呈现出一派喜庆的非遗丰收图景。

这堂生动、沉浸式的非遗公开课让现场的家长、孩子,都看懂了非遗的魅力,也看到了非遗之美。参与演出的“非凡同学”陈骏伟说,金华的非遗很美,非遗项目背后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是了不起,这场演出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颗非遗的种子。

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尝试以“四季”为脉络,通过“以剧为课”的模式举办非遗公开课,将73个非遗项目,包括1项人类非遗、27项国家级非遗和22项省级非遗自然地编织于剧情叙事中,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之美。
本次“非凡同学 美在传承”非遗公开课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