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3:19:50
来源: 无

从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奖的专业认可,到剧场外排长龙、短视频平台刷屏的大众追捧,再到海外演出掌声雷动的国际回响,婺剧《三打白骨精》用“业界标杆”与“市场爆款”的双重身份,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正在进行的第四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60余位专家齐聚金华共探戏曲国际化,更让这部作品的成功从“现象”升为可借鉴的“样本”。这样的突破,值得由衷赞叹。

但在为婺剧喝彩之外,我们更该深思:一部传统剧目能跨越文化壁垒、连接古今审美,背后“守正创新”的逻辑,如何成为浙江精神的生动注脚,又怎样呼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正如《诗经·大雅·文王》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婺剧这一承载千年戏曲基因的“旧邦”,正是以“维新”之力焕发新生,完美诠释了“坚守根本而不守旧,顺应时势而求新”的辩证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婺剧的实践,正是对这一要求的鲜活回应——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打破传播边界,让传统与现代同频、民族与世界共振。从《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中,我们更能读懂婺剧团队不满足于复刻经典、持续探索表达新形式的执着,这份主动求变的意识,正是其斩获文华奖、实现“破圈”的关键。
浙江“四千精神”讲“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三打白骨精》的创作与传播,恰是这种精神的文艺表达:为打磨“武戏文唱”的特色,演员们以《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下“台下十年功”的苦功;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团队用激光特效、本土元素搭建跨文化桥梁;为打响品牌,从国内巡演到海外亮相,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口碑。这份坚守与开拓,让“守正创新”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行动,更是其斩获国家级奖项的底气所在。

做“守正”的守护者,为传统文化立住“根”。婺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守住了“魂”——姜朝皋编剧强调“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戏曲文化的根”,唐僧摔跌跪扑的“武力值”、白骨精“变脸变装”的绝技,都延续着婺剧“大开大合”的特色,传递着“惩恶扬善”的内核。这恰是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守旧邦之根”的践行,也正是其获得文华奖认可的核心原因。我们当以这样的坚守,挖掘昆曲的典雅、越剧的唯美,不让传统文化在“求新”中丢了本味,正如董伟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做“创新”的推动者,为传统文化插上“翅”。《三打白骨精》没有困在“复刻经典”的窠臼里,无人机扮“小蜜蜂”“金华府酒”元素穿插,用科技与本土味让老故事“活”起来;短视频传播高光片段、中外艺术家共创,更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这既契合《管子·正世》“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革新理念,也正是“四千精神”中“想尽千方百计”的体现——若我们能为剪纸融入现代设计、为传统民乐搭配流行曲风,就能让更多传统文化找到“破圈”路径,呼应四中全会“创新传承体系”的要求。
做“传承”的践行者,为传统文化拓宽“路”。朱海评价这部戏是“浙江文艺的丰碑”,它的价值不止于一部剧、一个文华奖,更在于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培养“全员狠人”的人才队伍、打通“国际表达”的传播渠道、夯实“政府支持+团队坚守+观众认可”的基础。《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传统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唯有像婺剧这样因时变革、顺势而为,才能守住根本、长久发展。我们应当把这份经验延伸到更多领域,从戏曲到非遗、从民俗到技艺,让“守正创新”成为常态,让浙江精神在文化传承中持续发光。
“前对得起古人,后对得起来者”,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探索,既是传统戏曲的“新生”,也是浙江精神的“具象”,更是对国家文化发展要求的“回应”。赞叹之外,更需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姿态,让更多传统文化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走出属于中国文化的“西行路”。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