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13:19:51
来源: 无
“我老伴在阳台上晕倒了,有没有人帮帮忙……”一声急促的求救声,打破市公安局婺城分局城中派出所午后的宁静。正准备出警的何宏亮闻声转身,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
34秒,仅仅34秒。
当何宏亮出现在与派出所一墙之隔的老人家中时,求助的老太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晕倒在阳台上的老人面色发紫,呼吸困难。何宏亮单膝跪地,清理着老人口腔内的呕吐物——这套娴熟的急救手法,是他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警务室驻勤时练就的。
“别怕,救护车马上就到。”他沉稳的声音,让惊慌失措的老人渐渐平静下来。这样的奔跑,对从警30多年的何宏亮来说,早已成为一种本能。他飞奔的身影,坚定的声音,也已成为辖区居民心中一道熟悉的风景。

“何警官的脚,是城里最忙碌的脚。”辖区里的老居民都这么说。这双脚,曾在医院走廊里为抢救病人奔跑;这双脚,曾在寒夜里为走失老人寻家磨出水泡;这双脚,更在无数个危急时刻第一个赶到现场。
2023年深秋,天空飘着雨,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城中派出所辖区一家银行门口,动弹不得。何宏亮正好与同事出门办事,看到这一幕后,他二话不说跑了过去,仔细检查老人伤势,确认没有骨折后,为老人披上外套。
“老人家,疼吗?再坚持一下,您女儿马上就来了。”他蹲在老人身边,一手撑着伞,一手握着老人的手,这个姿势保持了整整20分钟。路过的市民拍下这一幕,照片在朋友圈传开,不少人纷纷留言:“这是咱们城中派出所的何警官。”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天结束执勤回家后,何宏亮的腰疼得直不起来。妻子一边为他贴膏药,一边心疼地埋怨:“你都这个年纪了,还这么拼命。”他笑笑:“看到老人家躺在那儿,我能不管吗?”
自1994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这样的事,何宏亮不知遇到过多少次。

有一次,辖区居民徐女士来到城中派出所值班大厅,称其前夫郑某因为孩子抚养权问题,留下一封遗书后不知所终。当天正好是何宏亮值班,他让徐女士继续给郑某打电话,自己则开启了暴走模式,根据徐女士提供的线索搜寻郑某踪迹。
20多分钟后,电话终于打通。在何宏亮一再询问下,郑某表示在金东区政府附近的大桥底下,还说自己喝了“百草枯”。“金东区政府附近有3座桥,我们分头找,立即过去!”他随即联系东关派出所、多湖派出所值班民警参与营救,最终在康济桥下找到了郑某。
此时,郑某已经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由于桥下有部分道路被建筑物品占道,救护车无法到达,何宏亮只能将郑某背到大路上。郑某被救护车带走后,何宏亮才发现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

原来几天前,他的膝盖韧带损伤,医生让他少走动,可他竟背着郑某狂奔了几百米。“当时不觉得膝盖痛,救人要紧。”何宏亮笑着说。
市区西市街商圈的商户们,都熟悉何宏亮那双宽厚的手。这双手,曾在医院协助医护人员安抚激动的患者家属;这双手,曾深夜帮商户修理卷帘门;这双手,更在无数个平凡时刻传递着警民之间的深情。

“何警官的手,特别有力量。”商圈便利店店主王先生说。去年夏天,王先生店里发生纠纷,何宏亮赶来调解。在了解事情原委后,他不仅妥善处理了纠纷,还发现店铺存在安防隐患。第二天,何宏亮带着安防设备来到店里,亲手帮王先生安装调试。“做生意不容易,安全最重要。”他一边安装一边叮嘱。
在何宏亮的推动下,城中派出所创新建立“阳光·平安合伙人”机制,成立了一支融合了公安、执法、市场监管、医疗机构、网格员、商户等多方力量的队伍。机制运行以来,辖区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超99%。何宏亮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何宏亮的温暖,还体现在10年的医院驻点工作中。
2015年,城中派出所派驻民警驻守市中心医院警务室,何宏亮主动请缨。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他不仅维护着医院的秩序,更在生死一线间架起了一座座生命之桥。

走进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和一些病患家属见到何宏亮,都会熟络地打声招呼。“何警官在急诊室帮忙抢救病人的时候,我们都忘了他其实是个警察。”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一名护士回忆。有一次,一名突发心梗的患者被送来,情况危急。何宏亮二话不说,帮着推担架、维持通道畅通,最后还协助家属办理手续,一直忙到深夜。
在市中心医院驻守10年,何宏亮一次次伸出温暖的双手,不仅协助医生抢救病患,还用情当好“医患调解员”。

怎么劝说?何宏亮自有一套。有的病人去世,家属在医院闹事,把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何宏亮参与调解时,被家属指着鼻子骂是常有的事,可再怎么骂,他都面带笑容。“听不懂术语,就摸不透症结。”为了听懂医患双方的“行话”,何宏亮背地里下足了功夫,从医疗门外汉自学成了半个“全科医生”。
一次走访中,何宏亮了解到有位老人康复后不愿出院,给医院造成困扰。他主动找到老人,握着他的手谈心。经过耐心沟通,老人说出心里话:“我家里比较困难,拿不出这么多医疗费。”得知实情后,何宏亮从中进行协调,一方面推动院方对标相关政策减免部分费用,另一方面帮助老人联系亲友凑齐款项,最终老人安心出院。

截至目前,他调处的数百起纠纷零投诉,是大家公认的“金牌调解员”。他还把医疗知识带回派出所,开创“急救知识进警营”培训课程,帮助更多民警掌握了急救技能。
在年轻民警章毅恒的记忆里,何宏亮有句口头禅:“警察这两个字,是要用心去写的。”
2016年,城中派出所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民警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推行“阳光坐席”制度,着力解决快查快办失物找寻等民生“小事”、扶危解难等民安“大事”。何宏亮第一个报名。

这个设在值班大厅的特殊座位,专门让群众参与警务工作过程。有人说这是自找麻烦,何宏亮却认为:“让群众看见我们在做什么,比我们说一百句都管用。”面对焦急的群众,他总是先递上一杯热水,用温和的语气安抚对方情绪。这种家人般的处事方式,让许多原本紧张的群众渐渐放松下来。
去年6月,方先生在江北商圈丢失了一部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正当他急得团团转时,何宏亮把他请到了“阳光坐席”前。通过网格联动,仅用30分钟就找回了手机。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张跨越500公里的团圆合影。今年5月,失联27年的徐师傅在“阳光坐席”机制下重续亲情。何宏亮不仅找到了人,更用耐心和温情化解了当事人心中多年的疙瘩,帮助当事人与家人“破镜重圆”。“每个走失人员背后,都有一颗破碎的心。”何宏亮常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解决事,更要修补这些伤痕。”

夜深了,城中派出所二楼的办公室还亮着一盏灯。灯光下,何宏亮正在指导章毅恒整理案卷。这一幕,让人想起30年前,也是在这样的夜晚,何宏亮的师傅手把手教他制作第一份笔录。何宏亮说:“现在轮到我把这些传给年轻人了。”
2022年,婺城公安分局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何宏亮主动请缨,担任章毅恒的业务警师。章毅恒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警情时的场景。那是一个雨夜,一位老人报警称钥匙丢了。小章觉得这是小事,准备简单记录就结束。何宏亮带着他冒雨赶到老人家中,还帮老人联系了开锁公司。“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归途中,何宏亮的话深深烙印在章毅恒心中。
三十余载春秋,青丝变白发。何宏亮依然每天穿梭在辖区大街小巷。从医院走廊到商圈街道,从急救现场到调解现场,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出身军人家庭的他,继承了父辈为国为民的情怀,这份情怀也在已是兰溪市公安局兰江派出所民警的女儿何茜雯身上延续。

有人问他:“30多年从警经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学会了敬畏生命,懂得了人民至上。我愿永远做那个群众需要时,能够尽快赶到身边的人。”
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何宏亮始终扎根基层,把温暖、服务送到家,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到嘉奖4次,获评优秀公务员9次、优秀共产党员5次,2022年被评为婺城区“最美政法干警”,2025年被评为金华市“社区民警主防标兵”。
更多资讯请关注金彩云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