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来源: 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1月11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汪蕾 季俊磊
生活,需要仪式感。旧的一年离开,新的一年到来,适合回顾,也应当展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也都在积极面对。刚刚步入校园的孩子,拼音、算术都会了吗?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三十而已”的90后,工作还好吗?“五十知天命”的成功人士,在想些什么?
进入2021年,你们会有怎样的新年关键词?
快快长大:不再需要订正本
8岁的小晴说到2021年的新年愿望,瘪了瘪嘴,“哇”地一声哭出来:“想让爸爸早点回家!”然后,她委屈巴巴地掉起了眼泪。
义乌的小晴是某外国语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虽然成为小学生已经一年多,她有时还是不习惯——怎么自己就忽然长大了,不再是可以跟在爸爸身后的“小尾巴”?
小晴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常年奔波在各地。上小学前,小晴是爸爸的“跟屁虫”,每到假期,她和妹妹就会跟着妈妈一起到爸爸所在的工地,那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上学以后,持续了多年的生活规律改变,这意味着,小晴和妹妹小欣已有近半年时间未见到过爸爸。
小晴的妈妈性格很开朗,生活中与两个女儿相处成了姐妹。不过,大女儿上学后,她也感受到了角色的变化。“小时候,你只需要带好她们,不要受伤,快乐长大。上学了,虽然不要求孩子样样拔尖,但总归希望她能越来越好。”她说,因为小晴的爸爸常年不在义乌,她需要承担更多角色。“他在外地打拼很不容易,我就更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可是,有时候总让自己感觉到力不从心。”
小晴的爸妈是大学时期的学生情侣,经历了恋爱的甜蜜、婚姻的体验,再到“奔四”年纪的育儿,两人的爱情已经已经进入第15个年头。“经过不同的人生阶段,越来越感受到每个阶段都要做好自己。”
而此时,小晴妈妈对女儿的要求就是做好一名小学生。小晴活泼好动,不但从小学舞蹈,还学武术。因为是家里小辈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她与妹妹就是天真烂漫地快乐成长。如今,小晴却有了成长的烦恼——
刚上小学时,老师对小晴的评价就是:很聪明,但是坐不住。或许因为难以沉下心来,小晴学东西很快,但忘得也快;做作业时,也总是坐下不到5分钟就想起来玩;特别是数学,幼儿园里就会的加减法,到了作业本上就成了老大难。每到作业辅导时间,小晴妈妈都会感到头疼。
她给女儿准备了一本订正本,每回简简单单的数学问题就能抄上一整页。“还是粗心、坐不住的问题,问她啥都会,就是最简单的加减出错。”小晴自己也知道,在班里,她的语文很好,但数学却只能拿到“及格以上、良好不到”的成绩。
上星期的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小作文:《我的新年愿望》。小晴在作文的最后写了这样一句话:我想要快快长大,全部算术都会做,不再需要订正本,然后,我就长大了,可以跟着爸爸一起工作。老师在作文后给她画了一颗五角星,写了7个字:“加油!老师相信你!”
稳中求新:与无人机“并肩作战”
去年,在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主办的全国无人机技能大赛上,金职院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施文俊以6分零8秒的组装无人机成绩获得二等奖。21岁的施文俊,今年6月即将毕业,新的一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稳中求新。
施文俊是金职院蜻蜓无人机协会社长、AI创客工坊核心成员。“毕业前,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编写一套无人机应用方面的教材,留给学弟学妹们参考;毕业后,准备找一份有关无人机方面的工作,兴趣与事业相结合。”施文俊对未来的规划思路清晰,既不局限当下,也不好高骛远。
2018年9月,施文俊入学金职院时就被无人机表演方阵所吸引。“大一下学期,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选拔进入创新班,毫不犹豫选择了无人机方向。”施文俊室友潘琦越打趣说,他就差抱着无人机睡觉了。
2019年暑假,施文俊以大一新生的身份破格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那次比赛,因为一个焊点的疏忽,遗憾地与奖牌失之交臂。”施文俊很失落,但随之转化为动力。从那之后,工作室成为他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一次次焊接练习,一遍遍焊点检查,施文俊对无人机上的每一个元件、焊点、线路都烂熟于心。
去年,施文俊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的电路设计、出众的飞行操作能力再次入选竞赛团队。“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是施文俊报名比赛前对自己说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团队成员通过一遍遍的训练,获得了全国无人机技能大赛团队二等奖、“工业4.0智能硬件装调与应用”大赛团体三等奖以及浙江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参加比赛,只是作为检验自身无人机技能的手段,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研究无人机的过程中,施文俊发现无人机锂电池经常存在过度充电放电的情况,他结合自身专业,引入嵌入式技术,在锂电池中加入智能控制芯片,创新研发了一套能同时管理多组锂电池充放电环节的智能监控系统,这一创新能为企业至少减少20%的维护成本。
作为蜻蜓无人机协会的负责人,施文俊经常带领社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服务,并主动联系了学校周边小学与社区,为小朋友们带去一堂堂有趣的航模课。目前,协会已与市青少年宫、荣光国际学校、湖海塘社区、南苑社区等12家学校和社区达成合作关系。
施文俊每到暑假就加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金华各县(市、区)开展农田植保、无人机巡河、视频拍摄等实践服务。他还带领团队成员飞过新疆、西藏等8个地区。他说,无人机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未来还将继续与无人机“并肩作战”,飞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期待美好:朝人生下一阶段努力
2020年夏天,电视剧《三十而已》火了。这部剧最不真实的地方在于,大多数人到了30岁,没有王漫妮的美貌、顾佳的能力、钟晓芹的户口,却拥有了她们三个人的所有烦恼。三十而立的刘毅也是如此,但他相信未来有阳光。
凭着多年努力,刘毅在今年元旦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房,约60平方米。“毕业已经6年,一直靠租房生活,总感觉缺少一种家的感觉。”刘毅说,虽然房子面积不大,但总算靠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个家。这是他迈向崭新生活的第一步。
刘毅是个农村孩子,一毕业便回到金华工作。“虽然我家离市区只有个把小时的车程,但是总想在市区安家。”朝着这个目标,刘毅省吃俭用。
“我在房间里的时间不多,除了睡觉,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单位工作。”刘毅租住的出租房陈设简单,对他而言,出租房如同旅店,而自己只是过客。他也曾想过好好装饰一番,但总觉得出租房缺少家的感觉,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而现在,他脑海中已经有了新房的装修方案。
去年年底,刘毅邂逅了爱情。“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对我很好,还常常会给我送来各种好吃的。”说着,刘毅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他也会在周末为女友做饭,如今已经累计做了50多道菜,道道不重样。
“虽然爱情很美好,但该有的硬件必须跟上,才能让爱情走得更长远。”刘毅说,曾经感觉压力很大,如今买了新房,心理负担小了很多。
“我和她的感情慢慢升温,彼此愈加信任。”无论是感情还是经济基础,刘毅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便能与女友修成正果,一起住进温暖小窝。
干劲十足:“天命之年”依然相信“岁月如歌”
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即便是到了“奔五”的年纪,老杨还是觉得自己很年轻。“岁数根本就不算什么嘛!心态决定一切。”
2020年,是东阳红木经营者老杨从业的第27年。年初,红木厂升级改造,注册了全新品牌;年末,儿子小杨结婚,与新婚妻子搬进了老爸为他们置办的新家。杨家这一年,可以说是喜事连连。
恭喜之余,村里人对于老杨与妻子的决定都感到困惑:在村里,老杨一家的条件算是不错,如今儿子结婚了,在杭州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家原来的红木家具厂已经很稳定,老杨妥妥地可以“提前退休”,为何要在这时选择创立新品牌,去迎接全新的挑战?
“当然不是想钱想疯了,而是我觉得,人不能认老服输。”老杨说,虽然自己已经52岁,但联合国都说了,65岁前都是青年人,凭啥就该“享清福”。“人嘛,不管多大,只要还干得动,就得闯。”
老杨的奋斗故事,与热播剧《大江大河》中的杨巡一角很像。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杨,没有吃过老一辈“三年自然灾害”的苦,但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那时,山坳坳里的日子很穷。老杨的父亲吃苦,母亲能干持家,但一家兄弟姐妹6人还是日子过得紧巴巴。“我是家中老五,小时候,过节前,母亲总是要在家里弹棉花做棉被,然后拿扁担挑着,过金华、兰溪、衢州,一路走到江西卖被子。这样,到了过年家里才能开荤吃肉。”虽然父母都没有文化不识字,但老杨兄弟姐妹每一个都读到了高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杨打小苦怕了,自然也格外会闯。老杨在村集体企业做过工人,改革开放后,他是第一批做批发生意的,远到北京、西安、广州,近到建德、缙云,做过服装生意,搞过建筑工程,积累了本钱后回到老家办红木家具厂。
“我这一辈子,好像从没停下来过,一直在折腾。”老杨说,正因为这样,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从两间泥房,到两层楼水泥房,再到带店面的5层楼,如今又给自己和儿子在城里添了新房。“幸福,就是折腾、奋斗出来的。”
老杨是个老港剧迷,他用港剧《冲上云霄》主题曲《岁月如歌》里的一句歌词展望自己的新一年:天气不似预期,但要走总要飞。“无论何时何地,想要飞就要拼。”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