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正文

南宋时期的高端定制什么样?这条棉毯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2023-03-18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作者: 唐旭昱 文/摄

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说的是当时农家妇女夜间纺棉纱、弹棉花的情景。

说到棉纺织技术,大家可能会想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一书。书中记载,黄道婆于元初从海南带回棉纺织技术,并传播到江南地区。

然而,兰溪出土的一条南宋棉毯,给这段历史打了一个问号。

3月14日,“解码宋韵·两宋时期的婺州”学术研讨会在兰溪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寻这条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棉毯的秘密。

意外发现古墓 一条棉毯改写历史

1966年8月,兰溪香溪镇密山村(原香溪公社密山大队)的一个农户,为建造新房上山挖砖石。不料,这一挖,竟发现一座古墓。打开棺材后,一具女尸映入眼帘,面目如生,衣着整齐,胸口还挂着一个招文袋,身下垫着一张棉毯,毯上铺着钱币。

消息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大家纷纷赶来看热闹。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出土了告身、棉毯、绸衣、绸裤等10余件文物。

当时,任岩山区文化站(驻香溪镇)负责人的徐庆浩把文物用纸包好,送到兰溪县文化馆,由文物组的同志接收。文化馆文物组设在兰溪饭店后面阐扬巷唐石泉公祠内(现已拆除),工作人员把棉毯晾在竹竿上,并告知省博物馆。后来,这批文物保存于省博物馆。

棉毯的主人是谁?这无疑是大家最好奇的一个问题。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636.jpg

潘慈明、高氏墓图

当年,专家们无法确定墓主姓名及其身份。直到1971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周中夏、汪济英获知此墓后赴兰溪调查,通过走访收集到大量的口头资料,并在下潘村找到《古溪潘氏宗谱》。宗谱所绘南宋潘慈明及其妻高氏合葬于密山的坟图,与出土石椁墓地点吻合。结合墓中出土的告身残件记载了潘慈明的仕历及其妻子高氏,墓主人身份由此确定。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648.jpg

《古溪潘氏宗谱》记载,潘慈明(1120—1190),兰溪女埠下潘人,家族乃是宋代兰溪望族,绍兴二十三(1153)进士,历官国子监主簿、秘书郎、荆湖南路转运使,赠特进荣禄大夫。潘慈明之妻高氏(1128—1209),明州鄞县人,高闶之女,同样为名门望族,且“高氏在宋世衣冠最盛”。

毫无疑问,包括这条棉毯在内的文物,是南宋早中期的产品。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701.jpg

整条棉毯长2.51米、宽1.16米,纯用棉花织成, 经纬条干一致,采用了双面拉毛工艺,细密、厚实、柔软。棉毯上用81枚开元通宝和北宋钱币排列成六个互相连接的菱形图案

为什么是81枚?《古溪潘氏宗谱》中记载高氏去世:“不幸以疾终于江宁官舍,春秋八十一载。”高氏享年81岁,恰好与棉毯上的81枚钱币吻合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705.jpg

“密山棉毯以实物有力证明了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棉织品,也可以推断出婺州(金华)一带特别是兰溪已有发达的纺织业,改写了元代黄道婆带回棉纺织技术的历史。”兰溪市博物馆馆长郑建明说。

工艺独特 大概率是兰溪本地生产

时隔56年,今年1月,密山棉毯回到兰溪,在兰溪市博物馆展出。关于密山棉毯是由外地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的问题,参观者探讨颇多。

上世纪70年代,周中夏以笔名钟遐发表《从兰溪出土的棉毯谈到我国南方棉纺织的历史》,他在文中给出了两种可能:一在浙江,一在湖南。

说是湖南输入,是因为潘慈明曾任荆湖南路转运使,荆湖南路所在的区域相当今湖南南部和广西东部,这一带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所以,有可能是潘慈明从荆湖南路带回来的。

说是本地生产,是因为宋代有两个人都说“木棉江南多有之”。一是南宋初年的史炤,另一个是宋末的胡三省。结合两人的著作,钟遐认为,浙江各地至少在宋末元初种植棉花已相当普遍。元世祖统一江南就在浙东、江东等地设立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也证明宋时浙江棉花的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否则元初不可能在浙江设置木棉提举司,大量征输棉布。当时,兰溪是钱塘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经仙霞关与老产棉区福建相通。因此,棉花传入兰溪较早和出土的棉毯产于当地,并非没有可能。

“另外一位学者的发现,可以推出密山棉毯所用棉花很可能就是兰溪本地种植的。”郑建明介绍。

我国纺织界著名学者杨汝楫在《宋代棉毯的分析》一文记载,1978年11月9日,他与浙江省博物馆王明达、上海纺织工学院黄国梁等人,到密山棉毯出土地点访问当时的发掘者。据说,当时出土的棉织品还有“浴巾条”一条或数条,宽约一尺,长约五六尺。棺内还垫有厚约三、四寸的一层棉花,已去籽但未弹松。只是,大家都未见到实物。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研究馆员周旸也倾向于密山棉毯是兰溪本地生产这一说法。她对它有着很高评价:出道即巅峰。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653.jpg

“高氏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对自己贴身的服装和家纺会有要求,这条棉毯不是寻常人家能用的,可以说是当时的高端定制。”周旸表示,密山棉毯所用的纤维是亚洲棉,又名中棉,多称为木棉。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617.png

密山棉毯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周旸列举其3个特点。

1.16米的宽幅,证实宋代已有阔幅重型纺织机用于一般棉织物的生产;棉毯长2.51米,至少需要两人共同织造,左右轮流投梭,其中一人还要兼顾打纬运动,足以证明宋代纺织手工艺的发达;棉毯双面起绒,绒头厚实丰满,起绒方法特殊。

丰厚的绒毛怎么来?周旸介绍,应该是将织成的棉毯平铺,再用刷子来起绒,从而达到蓬松柔软的效果。

丝织业繁荣 婺州的布远销新疆

高氏墓内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除了棉毯,还有丝绸制品。在汪济英看来,这些是了解当时婺州丝织业生产和服饰的重要实物。其中,较完整的有单衣和夹衣各一件,裤子4条。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715.jpg

宋代婺州地区的丝织业发达。据朱熹所记,当时唐仲友在婺州开设规模颇大的采帛铺,一次就能卖出暗花罗、瓜子春罗等丝织品三四百匹。其所经营的作坊,除了能机织外,还兼营印花和染色,“染造真紫色帛等物,动至数千匹”。欧阳修也曾用“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来形容丝织业繁荣景象。到了明代,婺州官方设有金华纺织局。 

兰溪时属婺州,地处钱塘江中上游,也是通江达海之地。明万历《兰溪县志》:“远而业商者或广、或闽、或川、或两京、或沛、或苏杭,舟载比比也。”由此可见,兰溪商埠兴旺。

微信图片_20230317110722.jpg

1932年,为提倡国货,兰溪绸缎布业十四家大同行门市部共同印制的特别大减价广告(鲍培松提供)

“明清时期,兰溪的棉纺织业已十分发达,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已进入专业化分工阶段。”郑建明介绍。民国五年(1916),兰溪新发祥袜厂开启机械针织业之路。此后,相继有福隆、华美华、德昌泰、恒泰、万祥、大华等百货商店,实行前店后坊,生产和销售粗线袜和低档毛巾。至1942年,兰溪已有棉纺、针织厂33家,工人500余人。

“其实早在唐代,婺州和兰溪生产的布就已经远销新疆。”周旸说。

微信图片_20230317112213.png

左 婺州兰溪县庸调布,右 婺州信安县租布(图片来源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图记》) 

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3块布,分别为“婺州信安县租布”“婺州兰溪县庸调布”和“婺州兰溪县脚布”。

微信图片_20230317111427.png

婺州兰溪县脚布 (图片来源《新疆出土文物》)

布上的题识相当于纳税证明。例如“婺州兰溪县庸调布”上的题识是:婺州兰溪县瑞山乡从善里姚君才庸调布一端,绚,神龙二年八月□日绪。

兰溪县从唐咸亨五年(674)建立,至今已有1300多年,而 “兰溪”之名一直未变。

周旸解释,租庸调是唐代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劳役为主。当然,也可以用布、绢等来代役。“姚君才庸调布一端”意思是,男子姚君才缴纳的税布一端。唐代税布的最小计量单位是端,一端即半匹。“绚”是验收人的签名。(租是田租,每年要交纳一点量的米;庸指力役,每年要服一定期限的劳役;调是户调,每年要交一定量的绢、棉、麻等)

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成员张晓敏介绍,唐代婺州地区苎麻种植已比较普遍,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叫“纻布”,俗称“麻布”,是婺州地区主要出产之一。“历经万水千山,前往遥远的新疆,在墓中沉睡1000多年后,以‘不腐之身’重见天日,可谓非同寻常。这3块纻布为金华、乃至国内的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弥足珍贵。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