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正文

九旬老人与他的百个民间故事

2023-03-17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作者: 记者 俞晓赟 实习生 张雨晴 文/摄/视频


3月14日上午,武义,栖霞花苑。王乐沂扶着楼梯下了楼,坐到一群人中间,抽出《武义百个故事集》,抿了口茶,缓缓开讲——

“熟溪桥,大家都晓得吧,就是那座有名的廊桥。这座桥是宋朝才有的,它的建造跟石公老爷有关……”

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一段鲜为人知的武义历史渐次铺开。

90岁高龄,王乐沂仍然热衷听故事、写故事、讲故事。他说,从小听着民间故事长大,心里有一种民间故事情结。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更多武义民间故事留下来。

01
听外婆的故事长大


1933年,王乐沂出生于武义县下王宅。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国破家恨,无数青年走上了救国图存的道路,其中就包括成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王乐沂的父亲王江声。

1942年,武义沦陷。城区不仅四处有枪炮声,还时不时有空袭,王乐沂也因此逃难到乡下外婆家。他的童年,多数时间是在外婆陪伴下度过的。

每到夜晚,王乐沂总害怕得睡不着觉。这时,外婆就会把他抱在怀里,轻拍后背,讲着故事哄睡。

“从前有个村叫程家村,一户两兄弟分家。大哥程狠贪婪地将父母留下的值钱家产都占为己有,只分给弟弟程勤几间破房子和几匹马。有一天,程勤上山砍柴,远远看到一群强盗进山。”

“后来呢?”

“程勤躲在角落里看到,强盗在一个石壁前,喊了一声‘阿玛斯开’,石壁就开出一道门,里面藏着许多金银珠宝。再喊一声‘阿玛斯关’,门就关上了。看强盗走远,弟弟也去开了门,装走一些碎金银。”

“后来,强盗发现程勤了吗?”

……

在一问一答间,王乐沂没听到故事结尾,就沉沉睡去。第二天晚上,他又缠着外婆继续讲,直到听完整个故事,才听下一个。


黄露/制图

《傻子卖布》《嫁妆一只踏板》《嫁傻女》……那时候,王乐沂心里充满了疑惑:“没读过书的外婆,哪来这么多故事?那么长的故事,又是怎么记住的?”

长大后,王乐沂才知道外婆讲的程家兄弟,其实是武义版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大抵是外婆从别人那儿听到故事,简单修改后再讲给他听。

王乐沂坦言,“外婆的故事,给我逃难的童年添了不少快乐,也在我心底种下了爱民间故事的种子。”


02
四处收集故事


随年纪增长,王乐沂心底爱民间故事的种子也在疯长。

王乐沂不止听外婆讲,也听邻居讲。比王乐沂年龄稍长一些的洪忠能,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十分擅长讲故事。

洪忠能讲的《李统哄》,让王乐沂至今印象深刻。故事的主人公叫李统,是一个晚清秀才,因为他常哄得别人团团转,被叫成了李统哄。在故事里,他巧用吃白米变银元的驴、冬天穿了不冷的“皇帝新装”,两次惩治了贪婪的财主。

整个故事不仅情节有趣、滑稽,还能听到用武义话讲的顺口溜。“天作棚、地作床,黄檀作屋柱、捡七(音译)作大梁,身穿八色衣、口吃黄金粮,悠哉悠哉,胜过安乐王……”每次听洪忠能讲故事,唱顺口溜,王乐沂都觉得趣味十足。

1959年,王乐沂从壶山小学调到永康昆剧团任编导。那时候,永康昆剧团很火,经常下乡表演,甚至到台州、温州等地表演。跟着剧团,他也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民间故事。一有空闲,他就拉着当地人讲故事。

在昆剧团3年,根据收集来的故事,王乐沂还写了好几个小戏和一个大戏《金锁记》。可惜,这个根据“六月雪”改编的戏剧,随着王乐沂被调到郭洞小学而搁浅,没有演出过。

如果说前期是收集故事的过程,那真正开始写故事要从2018年算起。

2018年的一天,下王宅的村干部找到从浙萤矿校退休的王乐沂,希望他能帮忙写村史,为村里留下文字资料。他一口答应,开始挖掘村史。其间,王乐沂整理出9篇民间故事,包括《移城椿》《八素门的传说》《保卫朱家》等。

这一意外收获,让王乐沂萌生了一个想法——武义还有很多可挖掘的东西。虽已编有一个关于武义方言的册子,但还没讲清楚。而武义民间故事,自己听外婆讲、听邻居讲、听别人讲,确实听了不少。等这批老人走了,这些故事恐怕就失传了。

说干就干。这一年,王乐沂把自己听到过的民间故事全都整理了一遍,最终做成了一本《武义百个故事集》的小册子。


03
民间故事里的智慧


《武义百个故事集》,说是一本小册子,其实是30多张A4纸的合订本,还做了封面。

这本故事集虽然装帧简单,但内容丰富。王乐沂一共收录了100个民间故事,约4.5万字。故事分为四类,传说故事篇、民间故事篇、三言两语(故事)篇、收集故事篇。

传说故事篇的故事最多,有49个。在这一章节,有刘秀逃难在武义的故事、朱元璋的传说、王戎与武义端午船民俗的传说、龙的传说、祖师爷的传说、武义本地民间传说以及下王宅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篇有35个,像王乐沂外婆讲的武义版《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就在这一章,故事名字叫《聪明的小女孩》。

三言两语(故事)篇的故事短小精悍,只有5篇,却也十分耐读。收集故事篇,讲的是十二生肖故事,讲述了生肖排名原因,非常有趣。

纵观整本《武义百个故事集》,收录的民间故事多聚焦家长里短、断案故事,滑稽搞笑间传递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一些哲学观点。

比如《审雨伞》,讲的是一个下雨天,带伞的好心人与一个没带伞的无赖并伞同行。雨停后,无赖却声称雨伞是他的,两人为此闹到公堂。县官用撕碎雨伞的妙计查出谁是撒谎的人,不仅打了无赖大板,还让他赔偿雨伞。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行善事,否则会赔钱还挨打。

当然,《武义百个故事集》还有值得完善的空间,有些传说故事与史实有偏差,也有些故事并非是武义的,还有些情节值得再推敲……但瑕不掩瑜,这些来自民间的智慧让人直呼精彩。

在看《武义百个故事集》时,字里行间有着不少修改的标注,这些都出自王乐沂之手。“这本故事集还得修改,我还有二三十个故事没讲完呢,到时候会替换一些,让它更好看。”王乐沂说。

故事集打算出版吗?王乐沂扬了扬手:“不一定,弄好后我就把册子交给文化部门,希望对传播武义历史文化有些用处。”

这两天,为武义古民居画“肖像”十余年的朱志强,因为《武义下王宅平面图》草稿核实一事,多次拜访王乐沂。谈及老人正在做的事情,朱志强不止一次夸赞:“对于武义方言、武义民间故事,90岁高龄仍为传播家乡历史文化贡献余热,这样的激情让人敬佩。”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仅蕴藏在一条条老街巷、一幢幢老建筑之中,也体现在一个个文化习俗、民间故事里。从朱志强到王乐沂,幸运的是,武义历史文化一直都有一帮热心人在传播着。


民间故事摘录


石井

在王宅镇有一片峡谷,里面巨石嶙峋。其中一块巨石特别稀奇,石肚里就像挖了一口井,一直往外喷水,老百姓路过这里都要避一避。

有一天,龙王经过这里看到不少人被水淋成“落汤鸡”。只见他佩剑一挥,附近一块巨石的一截就飞了起来,刚好落在井口。从此,水再也不往外喷了,人们就把这块巨石叫作石井,把附近的村落叫石井里。后来,这地方就成了著名的寿仙谷景区。

石鹅岩

壶山街道桃溪滩附近有一座山,因外形像一只鹅便被称为石鹅岩。在鹅头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岩洞,洞里是一个尼姑庵,过去住了七八个尼姑,香火很旺。

岩洞内有个神奇的石臼,每天都会变出满满的稻谷,尼姑们就靠石臼里的稻谷生活。有一天,一个贪心的尼姑提议,把石臼打大一点,就能变出更多稻谷,多余的稻谷还能卖钱。于是,尼姑们找来石匠把石臼凿大了些。

据说,当天晚上石臼流了一夜的血,后来再也没变出稻谷,尼姑们也生活不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山真是一只鹅变的,每晚鹅都去金华田野上吃稻谷,石臼就是鹅的食囊,鹅被凿死了,自然就没稻谷了。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