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9
来源: 金彩云客户端
5月1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上,一位肤色健康、体格壮实的小男孩走上开幕式发言台,话筒有些高,他踮起脚把话筒拉到嘴边,开始讲述动人的美育故事。
男孩叫潘俊翰,磐安人,今年11岁。在这个高等学府的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他和他的同学以及同龄人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出自磐安县方前镇中心学校与双峰乡中心小学以及榉溪村杏坛书院的小朋友之手。
中国美术学院的展览与这群山里孩子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个展览是2021—2023年乡村儿童美育阶段成果展,项目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项目开展半年就获得文化与旅游部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乡村美育项目发起人和主要策展人是刘一蓝老师,她是中国美院美术馆群公共教育部主任。长久以来,她心中有一个“美在民间”的理想。这两年,她经常自驾奔波于中国美院和磐安山区学校之间,带着山区孩子们在乡野间寻找美、感知美,并借展呈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呼吁社会关注乡村美育。
中国美院的美术馆群包含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潘天寿纪念馆等四馆。此次乡村儿童美育阶段成果展位于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1号厅,2—4号厅则是德国包豪斯学校创立100周年纪念特展与西方近现代设计大展。
“在德国包豪斯学校纪念展隔壁,办这个有乡土气味的展,这样的对话显得格外有意思。”开幕式上,著名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先生说,这场美育实践,回到自然,回到心灵,又不失与当代进行对话。
梁绍基,活跃在国际上的当代艺术家,曾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展览的艺术指导,梁绍基老师也亲自指导了为期一年的美育项目“春蚕游丝”等系列“蚕宝宝”儿童工作坊,他将这次活动称为别样的“还乡”。梁绍基老师说,一蓝是大山的孩子,回到乡村发起并推广美育,给孩子们播下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恰是还乡。
邀请梁绍基老师担任艺术指导并亲自带领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课的正是一蓝老师,这几年,她已无数次返乡。她的家乡位于磐安县方前镇,是一个处于峡谷中的小山村,村里有八九户人家,那里留有她美好的童年回忆。儿时,放学路上,她常常不走盘山公路,而是选择溯溪而上,穿梭在青山绿树之间,听泉水叮咚,闻花香遍野。有时回家天都黑了,母亲嗔怪,父亲却鼓励她,认为那才是属于她自己的回家路。她随父亲从山村到县城上学,继而去首都与国外求学。梁绍基先生评价一蓝老师拥有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具有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教育实践方向。
带着儿时对大自然美的欢喜和渴望,一蓝老师投身艺术教育与推广工作。对于目前所从事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工作,她的理解是,博物馆不仅要通过办展览传达美学,也要把资源投入到基层美育上,要为社区、乡村的百姓和儿童提供国际化的美育机会和平台。
2021年5月,一蓝老师回到家乡做美育调研,发现偏远山区学校的文化艺术内容相对欠缺。“博物馆、美术馆是‘有墙’的,但美学‘无边’。乡村之美、民间之美能真正激发山区孩子的艺术天性,乡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美学场域。”因而,一个关于乡村儿童的美育项目在她脑海里萌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和深圳创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2021年以一蓝老师为主的公共教育工作团队,发起关于“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的项目,转眼两年,项目暂告一段落。
“我希望项目能够引导孩子们通过在地文化和乡土环境去感知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利用身边的媒介去探索艺术、展开创作。”一蓝老师将项目制定为9个类型20多个主题的美育课程,共50多场活动。
展览上,9个案例以图文解说和装置艺术的方式进行展现。潘俊翰拉着妈妈的手,每到一处便兴奋地介绍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汉服、彩灯、陶器、版画,每一件具象的作品背后都藏着孩子们生动难忘的回忆。
潘俊翰记得,从省城来学校讲课的老师,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娓娓道来,彩色玻璃工艺就是其中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课堂上,他第一次见到彩色玻璃灯饰,亮灯时,绚丽的色彩耀眼夺目。他还记得,老师说,美丽的色彩不仅存在于彩色玻璃上,在双峰乡的老街上,那些褪了色、斑斑驳驳的旧窗框,以及每天日升日落洒在山间的光芒,同样散发着时光的美好颜色。
这些话,潘俊翰似懂非懂,但引发了他强烈的兴趣,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彩色玻璃灯,画设计稿、裁切玻璃、打磨镶边、焊接锡条,最后拼装亮灯,“啪嗒”一声,亲手制作的彩灯亮了,内心无比快乐。
更多参与美育项目的孩子没能像潘俊翰这样有机会来到展览开幕式现场,但他们同样享受美育课程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在开展后的第二天,记者来到磐安县双峰乡中心小学。这是一所占地仅4000多平方米的小学,共59名学生。校园依山而建,宁静有致。长60多米的巨幅人像墙绘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听到记者的赞叹,正在操场上体育课的10多个五年级学生围过来,争先恐后地说:“这块是我画的。”
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羊紫郡回忆起创作过程:“那天特别热,大家满头大汗,我们都画得很开心,一直到晚上,在路灯下画。”女孩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壁画艺术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老师从法国马蒂斯剪纸艺术开始讲起,延展到双峰小学的传统剪纸课程,让孩子们以剪纸风格来表达体育精神。”项目志愿者、磐安杏坛书院主理人卢震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没有一味地以文化的高姿态面对山区孩子,而是既让孩子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能关注到身边的美和文化自信。去年正月期间,仅木版年画拓印活动就有近8000人次参与,村民以家庭为单位,体验年味浓郁又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对于乡村美育课程的设计,刘一蓝有着自己的坚持,内容一定是围绕与乡土文化接近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或非遗项目,普及艺术知识,开展在地文化活动,进行艺术创造等。
比如“乡土深处有柴窑”这个案例,4次课程持续了5个多月。从去年冬天开始,许超奇老师给孩子们讲包豪斯陶艺和本土柴窑,并带着孩子们在山里挖泥土,搬砖搭建柴窑,还给柴窑取名为三十七窑。老师鼓励孩子们去闻闻家乡陶土的气息,甚至大胆尝尝陶土的味道。再后来,搓泥条、翻模具、烧柴窑,直到今年春天,经过土与火的淬炼,开窑,孩子们得到了从零开始自己烧制的器皿,欢喜得很。
“家乡的陶土烧出的东西是最珍贵的。”如燕衔泥的过程和老师的话语刻在孩子们的心间。“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乡愁一定会被点燃。”卢震觉得,这一系列课程是美育,也是自然的教育,教会孩子们感怀生命、感恩家乡,关于美的教育便水到渠成。
在这一点上,由梁绍基主导的“春蚕游丝——宝宝的世界”案例正生动演绎了生命的壮观与美好。梁绍基从事以蚕为媒介的蚕丝艺术已30多年,这是他第一次面对孩子讲解他所悟得的关于“蚕、禅、缠”的生命寓意。孩子们了解与蚕有关的农耕文明,撰写养蚕日记,拓印养蚕用的竹匾,体验蚕丝编织,还钻进特制的蚕蛹道具服里起舞,细腻且深入地感知蚕的一生。
在此次展览中,梁绍基以蚕吐丝的“8”字形轨迹为灵感,打造了一座宽敞的艺术“蚕房”,里面悬挂了孩子们制作的蚕丝艺术装置。“这些孩子就是春蚕宝宝,用自己的心和感悟做了一场游丝,是当下切切实实的生命体验。”梁绍基说,孩子们的养蚕日记和蚕丝艺术作品,正是走出了新丝路。
“美育能熏陶一个人的天性,让我们的眼睛发现美,在美中享受生活。”这是耄耋之年的梁绍基眼中的美育。
这场展览将持续两个月,去看看吧,也许你也能从中找到童真、故乡和美好生活的体验。
(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