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金报时评  正文

【视新闻】幸福不仅仅是美好回忆

2020-02-19

来源: 金华日报

作者: 孙媛媛

  

      


      金华新闻客户端1月20日消息  


  春节的氛围越来越浓了。那些子女不在身边、常住福利院甚至在福利院过年的老人们,生活可幸福?那些被公安民警、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后送到金华市第二医院治疗的流浪精神病人,现状如何?一些因身体残疾遭亲生父母遗弃而被市第一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孩子们,生活快乐吗?最近,我们走近这些特殊人群,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社会大爱带给他们的温暖。


  故事一:

  福利院老人的幸福晚年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春节临近,记者走进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临江西路的市社会福利中心,了解住在这里的老人们生活现状。该中心住着700多名老人。

  平均90岁的女生宿舍

  “早饭我要喝甜豆浆。”“奇怪,我的饼干盒到哪儿去了?”早晨6时,市社会福利中心5幢101室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101室住了5位奶奶,她们的平均年龄超过90岁。“百岁老人”汪水玉是寝室里的大姐,今年103岁,已在福利中心住了7年。4年前,汪奶奶因不慎摔倒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一度只能卧床。

  经调理和康复训练,半年后汪奶奶渐渐能独立行走了。“那时候站不稳,走路摇摇晃晃的,就像喝醉了酒。”汪奶奶说话很幽默,“阿姨每天教我做手操,给我按摩,现在我走路像‘飞’一样。”


  汪奶奶口中的阿姨是护理员汪丽贞,她与5位奶奶同吃同住,是101室的“寝室长”,也是两幢特护楼的楼长。

  “奶奶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她们的日常起居和生活点滴都需要人照顾。”宿舍里,一张1.2米宽的床和几个堆叠的箱子就是汪丽贞全部“家当”。她的床头柜有5个编上数字的抽屉,里面放着5位老人的常用药。


  87岁的邱翠仙在福利中心住了5年。“我们这里活动很丰富,上午做手指操,下午看电影听越剧,一点也不无聊。”邱奶奶说,每天下午4时,汪丽贞就轮流给大家洗脚,脚泡泡热水晚上睡得特别踏实。“上周我女儿来看我,说我长胖了,脸色红润,我心里高兴”。


  101室的樊奶奶常年卧床,吃喝拉撒都是汪丽贞一手包办。作为“寝室长”,奶奶们的生活点滴汪丽贞都记挂在心头,每天晚上她会自然醒来两三次。“已经习惯了,奶奶们有点声响我就会醒来,看到她们睡得踏实我就安心”。

  上个月,汪丽贞因肿瘤手术住院,可是不到半个月她就回到了福利中心。“放心不下老人们,总惦记着她们过得好不好。”汪丽贞说

  20平方米的舒适自在

  中午11时30分,福利中心的食堂热闹有序,食堂里已高高挂起红灯笼,营造新春佳节的氛围。陈莹璇夫妇正在食堂里就餐。“吃饭不用排队,是分餐制,坐在位子上就有的吃。”陈奶奶说,“我是北方人,想吃面食可以上二楼点饺子、面条,很合我的口味。”


  前段时间,陈奶奶回女儿家小住几日,回来后发现工作人员已把她的床单、被套洗净晒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冬日里盖着厚实暖和的被子,陈奶奶感慨晚年生活很幸福。

  徐凤仙夫妇的房间午后被晒得暖洋洋的。83岁的徐凤仙正在剪窗花,老伴钱兴宇在躺椅上打瞌睡。2013年,两人一起住进了福利中心,这期间,夫妻俩经历了自家老房拆迁新房装修,可两人在自家新房只住了一段时间,就又搬回了福利中心。“住在家里得自己烧饭做家务,而在这里一日三餐和环境卫生都不用操心,连开水都有阿姨打好。”徐凤仙表示住在福利中心幸福感更强。

  “我每天的生活都排得满满的。”徐奶奶喜欢唱歌、跳舞,是福利中心文艺骨干。“这里就像老年大学,常常会邀请专业老师来上兴趣课,剪纸是市剪纸艺术大师王风过来授课的。”徐奶奶拿出她的两本剪纸集,贴满了十二生肖、贺新年等精美的作品。“快过年了,我领到了剪窗花的任务,我要把福利中心打扮得喜庆热闹!”


  年过80,徐奶奶仍然向往旅游,可市区大部分旅行团都拒绝接收80岁以上老人。“福利中心帮我实现了出门旅游的愿望。”近几个月,徐奶奶随团出游了两次。

  在福利中心的安排下,徐凤仙夫妇不仅欢欢喜喜过了生日,还举行了金婚纪念仪式。“一切为了老人,福利中心都做到了。”徐奶奶笑脸盈盈,“福利中心就是我们的家,在这儿度过余生我们心满意足”。


  故事二:

  流浪精神病人的温暖生活

  记者 孙媛媛/文 胡肖飞/摄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他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父母,可是真找到要走了,我们心里又很舍不得他离开。”讲到上个月刚刚被送回贵州老家的大男孩陈文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五病区护士长郑圆圆不禁落泪。


  2014年,市第二医院开出专门科室,收治由市救助管理站或派出所民警送来的流浪精神病人。目前,该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有近70人。这些流浪精神病人多数无法正常沟通,有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还有的存在暴利倾向,有的携带未知传染病。

  可不管流浪精神病人是哪种情况,郑圆圆和同事都耐心对待、悉心照料,并按医治要求给药治疗。在精神病人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头脑有所清醒时,医护人员会不适时机地询问其家庭住址等情况。“但有些精神病人你怎么问都是问不出结果的,或者他们说的家庭住址每次都是错的。”郑圆圆说,“与精神病人说话,我们得很耐心,而且态度一定要很温和,否则他们容易受刺激再发病。前几天,我们的一名男护士无端被一名有暴利倾向的流浪精神病人打了,男护士的脸上还被抓出好几道血痕,可当时这名男护士只是拼命护住自己的头部并没有任何还手,后来是我们好几名医护人员共同拉手抬脚,才将打人的精神病人抬回到病床上”。


  不过,在众多的流浪精神病人中也有少数表现“可爱”的,陈文华便是其中一名。回想起陈文华孩子般的笑容和天真的回应,郑圆圆和同事均为自己辛勤工作获得“回报”而感到欣慰甚至感动。

  陈文华是2014年2月被送到市第二医院来的,那年他刚满18岁。“刚被送到这里时,他整个人黑黑瘦瘦、头发老长而且杂乱,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问他什么话都不回答,而且对周围充满了警惕,只要有人靠近,他就猛吐口水。”郑圆圆说,入院后她帮他理发、剪指甲,又拿来里外干净的衣服让他洗澡后换上,还喂饭给他吃……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照料下,渐渐地,陈文华不再是满眼的警惕,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再后来,他开始喊最初送他到医院里的后勤工作人员叶卫平为“妈妈”,喊郑圆圆为“姐姐”,护士们送东西给他吃,他都会说声“谢谢”。再后来,他能帮着护士叠病室里的被子、搬凳子等,做些简单的工作,而且医护人员叫他帮忙,他都非常开心,嘴巴也变得很甜,但他的智力仍停留在七八岁小学生阶段。

  在第二医院精神科,陈文华与医护人员共同度过了4个春节。4年来,医护人员可一直没停止帮助陈文华寻亲。2019年12月,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公安部门的人脸比对,使陈文华的身份和住址得到确认。

  “听说陈文华第二天就要被送回贵州老家,说真的,我既高兴又有点难过,高兴的是他终于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难过的是我们即将分别。”第二天8时10分,郑圆圆忙完手头的交接工作后(前一晚她上夜班),匆匆跑下楼,把自己新买的衣服塞到陈文华手里。

  “姐姐,我要走了。谢谢你!”车子启动,陈文华的脸贴着后车窗不停地向郑圆圆挥手。郑圆圆当即红了眼圈:“我有好多话想对他说,但当时却一句也说不出口。”郑圆圆至今仍忘不了陈文华喊她“姐姐”和挥手告别的情景。

  “陈文华的转变,是对我们的工作最大肯定和鼓励,我们始终相信,其他病人也会慢慢好转的。”郑圆圆对此充满信心。


  故事三:

  残疾幼儿的开心生活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在金华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间综合教室里,10多个孩子正认真地排练迎新春晚会节目《歌唱祖国》。

  孩子们大多在10岁上下,发音有些含糊。“他们中有几个是唐氏综合征患者,其余是脑瘫患者或智障、肢体残疾的孩子。”特教老师薛寒冰说,这首歌曲已经练习了一个多星期。“智力上的缺陷影响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


  在一间小教室里,张贴着孩子们的绘画、手工作品和书法作品。其中一张署名“金谊平”儿童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画上有“爸爸”“妈妈”和他自己,身后是蓝天白云和他们的家。“孩子们平常把福利院的老师叫做爸爸、妈妈,有时社会爱心人士来这儿做公益服务,他们也会叫志愿者为爸爸、妈妈。”薛寒冰说,在孩子们的概念里,给予他们关爱、能让他们信任的,都可以叫“爸爸”“妈妈”。



  “唐宝宝”东东出生在虎年,名叫金寅东。东东的胆子特别小,10岁前不敢独自下楼梯,每次都是特教老师和生活阿姨扶着他上下楼梯,并反复鼓励他独立行走。


  在感觉统合室,我们看到特教老师古小菊正通过寓教于乐的康复训练锻炼东东的胆量。“飞起来啦!”古老师指导东东趴在一块滑板上,然后让他张开双臂从不陡的滑梯上滑下。东东很开心,练了一遍又一遍。

  “东东,你看谁来了?”古老师问指了指教室门口。“爸爸!”东东开心地喊道。

  东东口中的“爸爸”是福利院院长费凡。“留在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有身体和智力缺陷,但他们依旧有追求健康和学习知识的权利。”费凡说,目前福利院里共有12名生活阿姨、6名专业康复师和2名专职特教老师照顾着院里收养的几十名弃婴、残疾儿童和孤儿,并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和语言、绘画、音乐等特殊教育。

  12岁的金姬蕾是一名脑瘫儿,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常常露出甜甜的微笑。“蕾蕾3岁时还不会独立坐着,也不会说话。但现在她完全能独立行走和正常交流了。”提起金姬蕾,语言老师倪欢眼里满是疼爱,她陪伴了金姬蕾9年,她说:“认识缺失影响交流,对特殊孩子的教育需要耐着性子不断重复。”


  快过年了,金姬蕾说想穿红色的衣服。老师悄悄告诉记者,已经为她准备了过年新衣。


  ●金报时评

  爱,让这个世界更温暖


  ■刘小娟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坚守和善举,用爱心和奉献,给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流落街头的精神病人、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幼儿带去快乐和幸福,用爱心温暖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灵,使其不再感到孤独、担心害怕。他们便是书写大爱的护理人员、医务工作者、特殊教育工作者。

  面对行动不便和时常犯糊途的老人、神志不清甚至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身心残疾的幼儿,护理人员、医务工作者、特殊教育工作者用甜蜜的微笑、温柔的话语、细致周到的服务,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态度,温暖感动这些特殊人群。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时候,也许只要一条不太厚的棉被、一件棉大衣,便能温暖一个冻僵的人;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只温暖的手,就可以挽回厌世者对生活的信心、唤回失望者的希望。

  我们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的大家庭,总归会有一些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一生过得不太顺坦,甚至遭遇人生磨难。但人与人之间需要帮助,就像植物离不开阳光一样,世界也需要阳光、需要温暖,特殊弱势群体尤其需要社会的帮助。社会有爱心、有善心,世界才会变得有温度,才能让人人看到希望。同时,温暖需要传递,希望通过温暖、善心、爱心的传递,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文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更多资讯关注金华新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金华新闻网"或电头为"金华新闻网"的稿件,均为金华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金华新闻网",并保留"金华新闻网"的电头。